□ 徐志(左)指导穆罕默德·瑞兹进行水文测量。长江日报记者高文举 刘克取 摄
□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克取 高文举 发自巴基斯坦卡洛特
“嗨兄弟,辛苦了!”
“放心,上游目前一切正常。”
9月11日9时许,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营地,水文专项负责人徐志见穆罕默德·瑞兹(Muhammad Raees)风尘仆仆地返回。几天前,他发现河道上游水文遥测站数据异常,瑞兹主动请缨前去调试。
握手、撞肩,这是他们相互问候的方式。
在他们身后,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项目,杰赫勒姆河上的“绿色明珠”——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巍然矗立。该水电站于2015年正式开工,预计每年发电量32.0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40万吨。去年6月29日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已累计发电36.4亿千瓦时,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 语言不通引发了争吵
2018年11月,28岁的徐志第一次来到这个偏僻的营地,周围满目是荒山野岭,去最近的村子需要翻越一座山。
水电站还在打地基,周边村庄时常无电。徐志亲眼看到,亮着灯的小村断电一瞬间淹没在黑暗里。
不流畅的英文口语让徐志一时难以适应。在全英文的交流环境中,难以部署的工作和陌生的同事常常令他感到挫败。
工作现场,他和瑞兹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
巴基斯坦小伙穆罕默德·瑞兹,1993年出生,眼睛很亮,一头卷发。他来项目营地比徐志早,但由于没有水文专业基础,只能从事简单的辅助工作。
两人都是工作不久的“90后”,彼此境遇相近,但因为语言上、专业上交流不顺畅,他们刚接触时总有些说不清的矛盾。
徐志交代的工作瑞兹听不懂,他只能一遍遍机械重复。即使字面上勉强听懂了,却始终不得要领。于是再说、再重复、再尝试,没完没了。
“一件事情解释很多遍,有时候就会烦躁,语气上就会比较激动。”两人因此发生争吵。徐志很后悔,却不知道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他的态度,让我感到有些不被尊重。”瑞兹也很沮丧,在他看来,徐志还没讲清楚工作要求就带上情绪了。
■ 2小时谈心融化了坚冰
2019年,徐志逐渐开始负责现场水文专项工作,包括水文测验、水情预报和遥测水情站网维护,也逐渐熟悉了项目、现场、人员管理等内容。
由于中方技术人员出行不方便,大部分的坝区现场勘查、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都需要交由巴基斯坦员工完成。
“我们教他们技术,他们就是我们的手脚。”卡洛特水电站现场负责人表示,中方员工和巴方员工就是这样,“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在一次火药味十足的争吵后,瑞兹喊道“这并非技术问题,是沟通问题”,并重复了两次“这是沟通问题”。
这句话令徐志冷静了下来。沉默片刻后,他让瑞兹先去吃饭,自己则在办公室泡了一壶茶。
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当晚,这对“90后”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借助着翻译软件,他们将以往的问题、对彼此工作的看法以及各自的感受,和盘托出,热切地讨论以后如何规避矛盾,这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
从一开始的眉头紧锁,到后来的开怀畅谈,瑞兹说:“这是一次关系转折的深度谈话。”
徐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次谈话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急于求快,忽略了对方的感受,难以优势互补共同解决问题。“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彼此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大家才能一起进步。”
这一年中,徐志的口语水平稳步提升,瑞兹也越来越熟悉他的表达方式。除了工作交流外,他们还在项目营地搭建了一个简易健身器械,热爱运动的哥俩成了一对健身搭子。
以前,徐志接到上级任务后,会将大任务一个个分解,然后安排给瑞兹。瑞兹接到指令,机械性完成任务。现在,徐志只需告诉瑞兹需要共同面对的任务是什么,瑞兹会主动思考如何完成。
“从我给他下指令,变成他给我提需求”,徐志笑着表示,这是一种新体验。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他第一次作为管理人员工作,他也在摸索适合自己的管理风格。
在和瑞兹的互相引导中,徐志逐渐从“发号施令”的角色中跳出来,成为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后盾。徐志说,此时获得的成就感是难以比拟的。“瑞兹的出现解锁了一种新的可能,我们确实是相互成就。”
■ 中巴“90后”相互成就、相互依靠
在手把手的水文培训中,瑞兹的水文监测能力稳步提升。渐渐地,他已能独当一面。
去年6月下旬,徐志接到临时任务:在水电站正式商业运营交付前,需在邻近水库的天然河道上新建一个入库监测站。此时距交付日期只有不到半个月。
监测站规划建在河谷,而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都在山顶。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开车不便,出行只能靠走,物资运输只能靠骡马,单是路上就要花费近两小时。十几天建一个监测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办?徐志立马找来瑞兹,商讨解决办法。了解情况后,瑞兹立马给朋友们打电话,动用全部力量借马、借骡子,并动员周边的工人都参与到项目建设中。
拆解目标、分配任务,安排人员管理仪器设备,一趟趟翻上爬下……这一次,瑞兹“统管”现场施工人员,徐志协调后方,协助现场事务,两人每天忙到深夜。
正值盛夏酷暑,太阳炙烤着毫无荫蔽的坝区,地面温度有时超过50℃。“饮用水都是从山顶背下去,大家也舍不得喝。”据瑞兹回忆,在高强度施工阶段,工人们冒着高温奋战,他看着很是心疼。采访中,徐志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瑞兹在操作设备,身上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湿透。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入库监测站在交付节点前圆满建成,后续调试工作也由瑞兹独立完成。采访中,徐志频繁提到一个词——“互相依靠”,这或许能勾勒两人之间的关系。
在异国他乡,与同龄人建立密切而真挚的情感联结,这种感受十分奇妙。“或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吧。”徐志说。
每次工作结束,徐志总是和瑞兹一起在工地食堂用餐。记者看到,瑞兹使用筷子十分顺手。他告诉记者,他最喜欢中国的鸡肉饺子,每次返回伊斯兰堡,他都会到当地的中餐馆点一盘饺子蘸醋吃。
■ 现代水文技术在巴生根
目前,卡洛特水电站坝区及河道上游区域布置了33个遥测水情网站,实时监测降雨和水量变化。
徐志告诉记者,水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电站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在施工建设期,一旦观测到强降雨或山洪,水文系统将第一时间预警,通知施工区域采取措施;在运行发电期,系统采集的信息将及时预报水情,能为电站调配库容、调整发电量提供决策依据。
巴基斯坦河流多,但当地的水文监测技术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低,迫切需要先进技术充分开发水力资源。据了解,这里普遍采用人工观测,一组数据从采集到反馈需要很长时间,难以实时监测水情,为后续决策增添了难度。
“一带一路”带来了卡洛特水电站,也使现代水文技术在巴生根。徐志介绍,卡洛特水电站建设运行期间,中方为巴基斯坦培养了6名具有专业能力的水文工程师,瑞兹便是其一,他们是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最好的践行者和推广者。
徐志相信,就算是离开了卡洛特水电站,瑞兹也能找到与水文相关的好工作。话音未落,瑞兹连连摆手,他希望继续跟徐志共事。“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工作机会,还学到了一技之长,这改变了我的命运。”瑞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