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谈水文】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来源:沙市分局 时间:2025-07-11 作者:李卓恒 责任编辑:王盼

前言:岁月如歌,光阴荏苒。2024年,9名朝气蓬勃的新职工加入荆江局,在水文监测、水质分析、科研分析、网络信息、人事劳资、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等岗位上,开启了他们的水文征程。一年时光悄然而逝,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收获了哪些成长?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荆江水文网特别推出“新兵谈水文”专栏,记录这群年轻水文人崭新而坚实的足迹。首期,让我们走进沙市分局李卓恒的故事——“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握着水文406的舵轮,望着船下暗流涌动的江河,我思绪万千。入职时,家中的长辈送的“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句话,在此刻似乎有了回响。在风浪中磨砺千余里后,我才终于明白这不仅是行船之道,更是人生的注脚。不争一时之速,方能守护永续之流。

一、初航,在颠簸中学习“不争之稳”

水文测船从不需要劈波斩浪的竞速,只求稳得住、走的准、守的长。

风浪中的“定舟术”。我的师父刘政曾多次教导我:“ADCP测流误差三成在仪器,七成在稳船!”。ADCP测流本身就要求毫米级的精度,为了抵御风浪对航向的影响,我手中的方向盘需要时刻精细转动,如同在舵轮上绣花。在湍急的河流中,我不止一次屏息操控船舵对抗横流横风,盯着屏幕上的图像与远处的江河,紧密调控方向盘与流舷角。这是对手脚协调和抗压精神的双重考量,多次让我心有余悸。但也正是在这数次的磨练中,我渐渐明白“不争先”,首要的是驯服躁动的心。

暗礁间的“寸心功”。在这一年里,我参与了一些在危险且陌生的支流河段中测量的项目,其中便有“潮现枯消”的沮漳河。沮漳河水下乱石从布,我去的时候水深几乎与船舶吃水一致,行船难度很大。在这里,刘政教我以“微速进车+瞬时倒车”的方式在险滩挪移。每次挪移之后,船艉螺旋桨总会卷起混有河底泥沙的浊浪。我看着平稳输出的数据,心中暗暗佩服,“不争先”是在逆境中的顺势而为。

二、循迹:在航道里体悟“不绝之道”

荆州水道,处处是先辈的航迹。

航道的“沙语课”。记得刚来沙市分局工作时,我有幸和已退休的谭德本船长共事。当时正好开船去监利,路过礁石密布的浅滩,谭船长说:“看水色!黄中泛黑是深槽,白沫翻花是暗礁。”我严阵以待,循着水纹避开浅点,他也在旁边默默点头。那时我就知道:“把老经验装进新脑袋,江河才能滔滔不绝。”

汛期的“守夜人”。汛期,趸船、测船、站房等工作区域,都需派人值班。夜间的江风摇着船体吱呀作响,我也打着手电巡视缆绳和机舱。看着侧方荆州长江大桥上闪烁的护栏灯,我忽然想到:所谓“滔滔不绝”,是无数守夜人连成的一座桥,共同支撑着长江两岸万家灯火的安澜。

三、接力:于细微处接续“长流之志”

水文船舶的传承,藏在琐碎日常里。

甲板上的“必修课”。每次航行前按要求填报航前检定,每天清晨用扫把和拖把清洁水文406的甲板,每周四配合垃圾清运船清理垃圾,每年给船舶重新打上油漆……我的师父总是在我身边教导:“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在扫过甲板的沙沙声里,藏着“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的哲理。

日志里的“新笔迹”。我第一次填写《航行日志》时,把每个人的名字都简写成姓氏,想着也不会有什么人来看。但师父却很严肃地说:“这是法定文书,每一笔记录都有法律效应!”。我很是震惊,从此以后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对待工作上的每件事。在一本本航行日志中,我的稚拙笔迹与各位前辈的墨痕叠印,像极了荆江新旧水流的交融。

在某一天的傍晚,我仔细检查着测船的缆绳,码头灯光次第亮起。看着船舷边荡漾的波纹,我忽然醒悟,流水不争先,是要甘当江河中的“慢行者”,是愿做链条里的“螺丝钉”;争滔滔不绝,是让前辈的航灯在新舵手眼中长明,是把荆江的脉搏在日志里永恒传承。

在蜿蜒的荆江中,我的航程才刚刚开始。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战役,只有平淡如水的坚守。而我愿以这双年轻的手,在滔滔江水的壮阔史诗中,写下属于新的水文人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