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岁月如歌,光阴荏苒。2024年,9名朝气蓬勃的新职工加入荆江局,在水文监测、水质分析、科研分析、网络信息、人事劳资、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等岗位上,开启了他们的水文征程。一年时光悄然而逝,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收获了哪些成长?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荆江水文网特别推出“新兵谈水文”专栏,记录这群年轻水文人崭新而坚实的足迹。第二期,让我们走进沙市分局李赟洁的故事——“扎根江河,逐梦水文”。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入职荆江局已近一年。这一年,我从一名水文新兵逐渐成长,在各项工作的历练中,对水文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2024年7月初入单位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来水量偏丰。刚到岗位,我便立即投身到紧张的一线工作中。入职后的三个月里,我参与了流量、泥沙等测验数据采集与整理,完成了河演项目、中期水文资料整编等任务。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水文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后来,我有幸被借调到水文局技术中心,参与水位流量定线模型的研发工作。水位流量关系定线看似只是数据的对应,但河道断面因冲淤频繁变形,水流条件因洪水差异巨大,不同河段特性迥异,水位稍有升降,流量都可能产生巨大波动,给定线工作增加了无数变量。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更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从处理数据、搭建模型框架,到反复调整参数、验证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借调的日子,让我快速成长,明白水文工作要有扎实的实践基础,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水文数据的标准与规范,水文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还需要多学习理解,它们是确保数据源头准确可靠、模型根基稳固的关键。
水文工作如同江河的体温计和听诊器,是江河安澜的“哨兵”和“智囊”。作为连接自然水文过程与人类社会需求的桥梁,它既肩负着监测水情、预警灾害的 “哨兵” 职责,也承担着分析规律、提供解决方案的 “智囊”使命。每一组水文数据的背后,都是对江河健康的持续关注,是对千万人用水安全的默默守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一年,我走过江河湖畔,经历过风雨,也收获了成长。当我时常在新闻上看到某地发生旱涝灾害时,我想,未来我一定会继续扎根江河,在水文岗位上逐梦前行,与江河对话、为民生护航,用自己的努力为水文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