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岁月如歌,光阴荏苒。2024年,9名朝气蓬勃的新职工加入荆江局,在水文监测、水质分析、科研分析、网络信息、人事劳资、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等岗位上,开启了他们的水文征程。一年时光悄然而逝,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收获了哪些成长?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荆江水文网特别推出“新兵谈水文”专栏,记录这群年轻水文人崭新而坚实的足迹。第六期,让我们走进荆南分局夏志恺的故事——“在荆江畔书写青春水文志”。
时光荏苒,自2024年7月踏入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大门,转眼间已满一年。这一年,我从一名水文“新兵”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勘测员,在荆江的波涛中见证了水文人的坚守与担当,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守护江河安澜”的使命内涵。
一、从“零”到“一”:在学习与实践中夯实根基
初入岗位时,面对陌生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测验流程,我曾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手足无措。幸运的是,单位为我们新职工定制了导师。从岗前培训的系统学习,到水文资料整编;从三等水准测量的反复练习,到GNSS定位、缆道测速的实操演练……每一次和导师以及同事们的学习都是一次知识充电,每一场实操都是一次技能突破。
最难忘的是2024年12月荆南分局组织的青年职工技能比赛。赛前,我反复揣摩三等水准测量的操作要领,在寒风中一遍遍校准仪器,最终取得较好成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让我明白:水文人的本领,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淬炼而成的。
二、从“岸上”到“水中”:在实地勘测中读懂江河
一年来,我跟着走遍了分局辖区的各个水文站。烈日下,我们攀爬陡坡进行大断面测量,泥沙沾满裤腿;暴雨中,我们冒雨抢测洪峰流量,雨水模糊了视线;初冬里,我们测量汛后水尺高程,手脚冻得麻木……这些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水文勘测不是冰冷的数字记录,而是与江河的“对话”。如今,我已能熟练完成泥沙取样、流量测验等任务。
三、从“单一”到“多元”:在项目中拓展水文边界
除了日常测验,我还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在湖南三等水准资料整理中,我学会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在某设计专题报告中,我跨越千里赴四川踏勘,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地方案……
这些经历让我跳出“测流、取沙、记水位”的传统认知,看到了水文工作的广阔天地——它既是防汛抗旱的“耳目”,也是生态保护的“尺子”,更是区域发展的“参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文人的笔尖,承载着江河的脉搏,更书写着人民的福祉。
四、从“我”到“我们”:在协作中传承水文精神
水文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记得在某防洪规划项目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数据收集,有人专注模型构建,有人反复校验结果……最终,我们按时完成任务。在荆南分局的日常工作中,老职工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年轻同事也会主动分担重任,大家为同一个目标通力配合……这种“以局为家”的氛围,让我深刻理解到,水文事业的接力棒,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携手传递中越握越紧。
站在荆江大堤上远眺,江水滔滔,奔涌向前。一年来,我从“水文新兵”成长为“江河知己”,但深知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将继续以“脚踏实地、拼搏奋斗”为座右铭,在测流声中锤炼本领,在数据海里探索真理,用青春和热血守护这一江碧水,让水文人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