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岁月如歌,光阴荏苒。2024年,9名朝气蓬勃的新职工加入荆江局,在水文监测、水质分析、科研分析、网络信息、人事劳资、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等岗位上,开启了他们的水文征程。一年时光悄然而逝,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收获了哪些成长?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荆江水文网特别推出“新兵谈水文”专栏,记录这群年轻水文人崭新而坚实的足迹。第七期,让我们走进科研室米国新的故事——“坚守初心,守望荆江”。
入职荆江局一载,回望来路,皆是成长的回忆。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是我对荆江最初的印象。如今,三峡工程调控与大堤加高加固,已将荆江地区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但水沙条件的变化与江湖关系的复杂化,仍在不断考验着水文人的智慧。唯有以精准数据为笔、以专业技术为墨,方能描摹荆江脉络,这是我入职时深刻的领悟。
进入荆江局的第一阶段工作是在河勘中心。在中心的日子,是初心的淬炼。炎夏踏滩、芦苇穿行、抬船涉险,虽然环境艰难、过程坎坷,但勘测小队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在外业工作的历练中,我学会了“耐住性子、步步踏实”。学习EPS制图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幸好在同事帮助下,我逐渐熟悉制图方法,并懂得了要“毫厘必究”。毕竟每根等高线都反映着江河的气息,每份图纸都是责任的具象。
后来,我进入了科研室工作。沿江查勘让我读懂了荆江河势的脾气,崩岸隐患也在脚下逐渐显形。洪评报告是科研室主要任务之一,其涉及法律、规划、水文、河道、地质等多学科知识,刚开始实在无从下手。通过师父指点,我开始从河道演变分析学起,学习范本,明晰报告格式。经过参与编制“崩岸巡查简报”和一些报告项目,我已基本掌握洪评报告撰写要点,并逐渐培养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科研室这个大家庭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横向项目的协同攻坚、纵向课题的深耕探索,还是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系统推进,乃至日常生产工作的高效运转,都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群策群力。未来,我仍需以“空杯心态”持续学习,在实践中沉淀经验、锤炼本领,像深植土壤的树木,既要向下扎根,夯实专业根基,也要向上成长,保持对前沿领域的敏锐与探索欲。
君子务本,方得始终。个人的成长不应困于单一专业的边界,而需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融中拓宽维度。于自身而言,立足河道专业深耕,=向水文领域延伸探索,是我为荆江局高质量发展蓄力的路径,更是我为水文事业贡献价值的支点。最后,感谢所有领导们的栽培和同事的帮助,让我能够立足荆江、有所成长。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惟实励新、精进臻善。守望荆江安澜,我将以更加笃实的脚步,续写与这片江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