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急的七天

来源:宜都分局 时间:2025-09-17 作者:周和平 责任编辑:王盼

一个客户,一个电话,三百公里之遥的项目地,一周拿到洪水影响评价送审报告。甲方不是在“恫吓”,资金已经在账上“囤积”了近两年,开工在即,这份洪评报告“十万火急”。

麻雀再小,肝胆俱全。一个专题报告,资料收集与整理、现场查勘与实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应用、法规符合性与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与审查,哪一项都不可或缺。此时科研室“忙得飞起”,宜都分局人员又持续紧张,急迫时刻谁来“救火”?

首日告捷

图片1.png

与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沟通

图片2.png

利用无人机航拍采集现场资料

9月11日,沈健带着专业软件、无人机,还有甲方传过来的设计文件,登上了开往现场的汽车。

七天工期,时间甘贵。车里成了他的办公室,阅图、收集网上相关资讯、与甲方沟通、疏通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渠道、规划查勘路线……

半天行程,他简单吃过午饭后,又驱车二十余里开始实地调查。泵站、涵闸等涉河建筑物位置与河道关系,历史与近期河道的冲淤变化,河势稳定趋势,滩槽分布特征等等,他把一切都“尽收眼底”。与甲方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后,一份初稿已在他的大脑呈形。

周末加班

一周交出一份合格报告,要有“金刚钻”,还需“匠心魂”。每一条河流和依附于它的“物”,都有生命,泥沙淤积特征、壅水高度和它影响的范围等等都是其独具的特征。没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和一颗纯粹的心,做出的报告品质是要折扣的。

一盏灯、一个人。基础数据可靠性甄别、模型应用合理性检查、不同频率洪水情景分析、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防洪措施的有效性保障、结论与建议的可行性,9月13日至14日,在他忙了两天后,一份结构清晰、表达规范、附件完整的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初稿提前诞生。

以时立信

初稿“冷却”之后,他又围绕报告的结构、内容、表达和细节进行深度“打磨”,直到满意为止。

从接收任务到递交报告,两个半天“丢”在往返途中,五个工作日进行辛勤劳作,一份承载着速度和质量的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便送到了甲方手中。

报告送达后,地方水行政主管单位即刻启动了评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