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文局开展单位文化建设以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形式教育,对新时代水文职工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提出了许多正面要求,如思想积极健康、集体观念突出、强烈的荣辱感、敬业爱岗精神与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等。看起来要求很多,总结来说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一个有修养的人,自然懂得遵守规则、富有爱心、晓是非、懂得失,也即“品谈境界”中总结出的存敬畏、懂感恩、明廉耻、知进退。
中国古代读书人素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读书人若想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根基就是修身。虽然这是封建时代倡导的读书人的高尚理想,但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在今天也颇具教育意义。所谓修身立人,自身的修养不够的话,又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积极价值呢?
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定能遵守规则,这里的规则大至国家法律法规,小至无约束性的习惯。遵纪守法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法治社会下的现代人,但这只是提高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更多的时候修养体现在对公共道德的坚守,并且遵守规则不是做给他人看的,而是内心的需要,不是被监督下就遵守规则,而是把他种在心里,如影随形,时时刻刻自我约束,若违规的话,必良心不安,深刻自省,只有心中有规则,才能敬畏规则。有些人在被监督时能遵守规则,私下却放任自己违背规则,或是不能阻止他人违背规则,甚至随流违背规则,譬如中国式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很难想,把交规放在心里的人会参与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水文职工来说,工作中的遵守规则主要体现在职业操守上,把各种管理规范、技术标准、操作方法等作为不能逾越的雷池,必须严格遵守,来不得半点投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成果质量客观公正和有效。
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定懂得感恩。说到感恩,莫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从古至今感恩文化都是中华名族倡导的主流文化,引申出许多主流价值观,比如忠君是报知遇之恩,尊师是报教化之恩,尽孝是报养育之恩等。懂得感恩的人首先是富有爱心的人,冷血的人难以感受爱,更难施爱。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得善于发现周围的美好,如若你眼里只看到丑恶,只会让内心越来越阴暗,只有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积极面,才能感受周围处处有阳光。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充斥,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也受注意力经济的驱使,以传播社会中负面的,有强烈的冲击感为特征的新闻,使得一些人感觉社会越来越昏暗,甚至有人向往几十年前的阶级斗争岁月。这些人其实是缺乏发现阳光的慧眼,通晓历史的话,岂不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当下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法治、人民最享有权利的时期。落后的封建社会和军阀割据的旧社会就不用说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意识形态的限制,也走过许多弯路。自从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越发富足,权利也日益得到保障,国家地位大幅提升。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和发展的时期,应该感到庆幸,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不懈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又通过几代人的探索引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道路。只要能感受到这种勃勃生机和社会进步,就应该珍惜当下的好时光和发展机遇,积极投身于党领导下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流中来,这是最基本的感恩。
以上说的是宏观上的感恩,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恩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领导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等等。虽然感恩是积极的情感,但是也有人盲目的感恩。所以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富有爱心,懂感恩是不够的,必须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是非观念,也即明廉耻。一个人若无是非观念,其行为则无可预料,做出寡廉鲜耻的事也不足为奇,倘若冠之以感恩的名义,岂不是玷污了感恩。所以明辨是非非常重要,只有分的清什么是积极的正面的,什么是丑恶的负面的,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以规范我们的行为。
但是,个人行为受价值观的驱使。当下,不少人衡量成功的标准往往是升官发财,为此丢掉尊严苦心钻营,不懂得得失之道进退之机。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以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来衡量,所谓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担多大责。顺应时势,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强求名利,淡泊以明志,人生走这一遭,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于社会有所裨益,足可谓成功。度时势,知进退,虚看名利则海阔天空。
对规范存敬畏,对社会懂感恩,对言行明廉耻,对得失知进退,则修养渐深,随心所欲不逾矩,谈吐行动间气度清雅,境界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