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担当力卡山脉和高黎贡山山脉所形成的分水岭造就了独龙江这一中国西南边陲最神秘的边疆之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物已和我们水文站成了各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独龙江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水浅流速大,独龙江以平均每秒 2~3米的流速甚至更大的流速促使这些生活在江中的鱼为了生存而生出绝招,在鱼的下巴处进化出一个吸盘,逆流而上的鱼儿一跃一停,停留的时候就吸住江边的石头,稍事休息后再往上跳跃。独龙江段由于地处该流域的上游,平时来水量基本属于雪山融水,故该处水温一直处于极低状态,使这边的鱼儿除了进化出更流线型的体型之外,也使该处的鱼进化出更多的脂肪来抵御严寒的生存环境。所以这里的鱼儿体型不大,很少有能够上一斤以上的。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关于只有独龙江特有的小花鱼的故事,但是未曾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这边特有的小花鱼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偶尔从当地老乡口中探知关于小花鱼轶事一二让人更加好奇。据说100年前,法国王子粤尔良徒步到独龙江来考察,从独龙江下游宽阔处过江时,双脚曾经被江中的鱼儿撞伤。可想而知当时的鱼类数量是多么的庞大。当地独龙族人捕鱼的方式有很多种,多半已垂钓为主,也有用渔网捕捞的,最常见的捕鱼法叫“乞又”法,在两根细长的竹竿间套结一张渔网。捕捞者稳立江边回水处,把两竿放过肩头,双手各持一竿,下网后交叉提起,把鱼儿夹出水面。但是平时水流大的时候,渔网一下水就被冲走了,故中高水时以垂钓为主,低枯水时又多半以布网或者布鱼篓为主。
本以为今年又会带着这个遗憾离开独龙江时。前几日,当地的独龙族老乡突然给我们水文站送来几条小花鱼,送来时还活蹦乱跳,看来刚从独龙江里捕捞起来不久,由于平时跟当地老乡关系处的好,给钱别人也不收只好“笑纳”。
接下来我和同事好好的研究了一下,此鱼该怎样好生烹饪一番,清炖?红烧?亦或是煮汤?最终同事决定结合我们湖北人的口味,弄一个麻辣口味的火锅。
火锅端上来了,我忘了盛饭而是迫不及待的细细品尝,此鱼无鳞肉质极细,味极鲜,差不多是入口及化,基本没有什么腥味,肉质有点像鳜鱼,但是比鳜鱼肉质要细嫩,奇怪的是该鱼基本上没有什么内脏,且小刺极多像极了长江里的鰿鳅但味道不可同日而语。號餮大餐都不想动筷去夹别的菜。
昨日夜里,又梦见当地独龙族老乡带我们去河边捉鱼,好多好多的独龙江小花鱼,随之我们拿出所有的盆啊、桶啊来装这些鱼怎么装也装不满,后来笑醒了,原是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