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天气晴好,我陪姐姐一起去荆江分洪进洪闸——北闸参观游览,这是我时隔7年后再游北闸。
公安北闸以前并不是一个风景区,它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水利防洪工程。该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太平口,长江与虎渡河交汇处。与荆州古城隔江相望,总面积2.21平方公里。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水利厅批准为“省水利风景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3A风景区。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消除荆江水患,确保江汉平原、京广铁路和武汉的安全,1952年,党中央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在李先念、唐天际、林一山等领导人的集体指挥下,30万军民、工程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云集荆江,仅用了75天,就完成了包括荆江大堤、进洪闸(北闸)、泄洪闸(南闸)围堤培修等在内的全部工程。创下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防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使荆江大堤巍然屹立,富庶的江汉平原免受洪涝之灾,这也是防洪工程建成65年间唯一一次使用。
此行我们去的北闸就是防洪工程的进洪闸,因位于整个防洪工程的最北端而又名北闸。
北闸全景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在阳光下安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当年荆江人民战天斗地的不朽壮举。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在荆江大堤上,离景区大门约50米,被圆形的护栏围着。碑的正面向西,和北闸朝向相同。正面上方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碑体的下方是汉白玉的浮雕,刻着工程建设的场景。
走进景区大门,路两边高大的松树一直延伸开去,像列队欢迎的仪仗队。而堤坡下水杉林高达数丈,像两道铜墙铁壁,坚定地护卫着这道大堤。
走过水文化特色游步道就到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亭,纪念亭是典型的古典建筑风格,单檐六角,红墙绿瓦,但装饰的图案却是五角星、镰刀锤头、红旗,透着那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的热情,亭内设有汉白玉石凳石桌,供游人憩息,可极目虎渡河碧波涟漪,长江之水滚滚东流。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亭
九八抗洪朱镕基发表重要讲话纪念碑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亭不远处就是九八抗洪朱镕基发表重要讲话纪念碑,站在碑前,不禁让人想起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荆江保卫战。
如果分洪,滔滔洪水将通过这道闸门淹没整个蓄洪区
雄伟的闸门经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雄伟。“钢筋混凝土底版,空心垛墙,坝式岸墩,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米,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8000秒立方米。”这组数据虽然早已了然于心,可是,当再次亲眼看到雄伟的闸门,想到六十多年前我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时,政府就倾力修建这座关系民生的工程,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我环顾四周,虽然60多年了,大闸依然如新。
站在闸顶往北望,近处,一片农田,农田的尽头就是长江,而维系这块土地安全的是一条土堤——荆南长江干堤。望着那条隐隐约约的土堤,想到惊心动魄的98抗洪,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98年,荆江遭遇45.22米的历史最高水位,北闸严阵以待,3.5公里的拦淤堤119个药室安放了22吨炸药,只要一声令下,堤破水涌,滔滔洪水将通过北闸淹没整个蓄洪区,意味着921.34平方公里大地转眼化为泽国,33.5万人转移,造成150亿元的经济损失。庆幸的是,堤,没有炸,肆虐的洪水终于顺流而下,转移出去的33.5万人又陆续重回家园,恢复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而这一切,得益于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得益于几十万解放军紧急驰援,也得益于与洪魔作殊死斗争的荆江人民!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和荆江大堤的加固,北闸等荆江分洪抗洪设施明显减负。北闸管理所的负责人表示,防洪依然是北闸管理所的头等大事,每年在汛期来临之际,都会进行几场分洪演习,将保卫荆江大堤安全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