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知青岁月 探寻赤子之心

来源:行政办公室 时间:2017-11-01 作者:孙光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2年公开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说到“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上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这个孩子,还让他在这里扣上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埋下了一颗“中国梦”的种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真挚,全书以采访实录和老照片的形式真实还原了那段历史,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在如饥似渴般地读完整本书后,我从思想上到情感上都极为震撼,现结合本书谈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点是学习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这里的艰苦环境,一是指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说政治环境;二是指当时陕北地区极度贫穷落后的状况。说到政治环境,用书中的一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是从“负数”开始,从入团到入党再到上大学,习近平的每一步都要比常人走得更艰难。入团申请书写到第八份,入党申请书写到第十份才被批准。别的知青在农村待个一两年就有了当兵、招工、上大学的好机会,他却要待上七年。但无论受到怎样的不公正对待,习近平从不抱怨,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习近平曾说:“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本书也多次提到这个细节。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对于我而言,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因为七年前,我想考研但没考上,然后就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缅甸的路。此后七年,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参与水文荆江局境外水文勘测项目。尤其是前四年,每年十二个月,我差不多有十个月都是在缅甸北部地区待着,其培、其培河、糯千卡、密支那、独龙江、马库、道耶坎、卡洛特……水文荆江局缅甸项目、巴基斯坦项目设立的主要站点我都工作过。所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讲到的这些细节我特别能理解,因为七年前缅北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像极了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陕北的跳蚤让我想起了缅北的蚊虫。书中有一个细节:“那时你如果走进我们的窑洞,常常可以见到近平、我,还有雷榕生挽起裤筒圪蹴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场景,我们认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从地面跳上凳子吧。”我们在缅北工作的时候,最受困扰的是当地的一些叫不上来名字的蚊虫,在野外工作时,即便是将近40度的高温,我们也得“全副武装”——从头到腿裹得严严实实,不敢露一点儿“皮”在外面,因为一旦被当地的蚊虫叮上一口,那里很快就会红肿而且奇痒无比,抓出血也不管用,还有感染疟疾(俗称“打摆子”)的风险。后面讲到的“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荒郊野外长期工作过的人,都特别了解那种感受。但好歹我们参加工作时也有二十出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是成年人,而且每年总会从国外、野外回到城市,回到家人身边休整一段时间,工作上也没有在农村耕作那样辛苦。想想习近平初到陕北时只有15岁,那么小就告别家人,从首都北京只身来到这片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坡,和乡亲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待就是七年,还在那里入了团,入了党,当上了村支书,还为当地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事。真是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文中一位受访者说:“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7年,他年龄比我小6岁,但比我在农村待的时间长得多。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联系他后来的成长轨迹,他在陕北7年中肯定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

从初到陕北时的“印象不好”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从最初的形势所迫,到下定决心为乡亲们做一点实事,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正是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有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后来回忆说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保护了他,帮助了他,同时我也想说是青年习近平用自己的真诚、勤劳、善良、朴实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战胜了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风刀霜剑”。

第二点是学习青年习近平广泛阅读、勤学多思的优秀品质。习近平酷爱读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书中不同的受访者也多次提及习近平热爱读书的故事。据乡亲们回忆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带了两个死沉死沉的箱子,后来才知道里面装的全是书。不管一天的劳动有多么辛苦,回到窑洞,习近平都会凑到煤油灯下读书学习,以至鼻孔常常被熏黑。他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后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说过:“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今天,习总书记讲话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中外著作如数家珍,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信手拈来。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以此明示贪污腐败的危害性。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此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他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2015年9月,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同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地界引用诗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以此表达和谐处理中美差异的愿望。2016年9月,在B20开幕式上,他说:“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他还说:“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以此勉励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今年1月,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上,他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习总书记引经据典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这样不仅可以在表达上入木三分,同时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感受到泱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智慧。我想这都得益于习近平从青年时期就养成的酷爱阅读的习惯。

在我看来,在读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上至少有两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对读书持之以恒的热爱;二是对读书辩证分析的思考。好友雷平生有一次到习近平家里做客,习近平拉着他到书房,指着书架说:“平生你看,当时你留下的书还都在这里。”“我还注意到,这些书架上还有大量新书,有些还是学术分量很重的书,”雷平生受访时说:“我确信直到今天,近平依然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可能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爱。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通过手机、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便捷的获取海量的信息,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决定了我们很容易成为一名“知道分子”,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为“知道”的太容易反而会弱化我们思考的主动性。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的转变过程中,独立地思考和辩证地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不仅在读书的热爱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读书的方法上也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书中的一位受访者说:“习近平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另一位受访者说:“确实是这样。近平在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后,非常喜欢自己思考。他对讨论切磋推敲印证那些重要的知识点非常有兴趣。”说到这种思考,我十分推崇以下观点:青年时期的阅读、青年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办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第三点是学习青年习近平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特别是当上梁家河大队的村支书后,带领当地的父老乡亲挖沼气池、挖深水井,筑淤地坝,办代销店、铁业社,磨坊……为乡亲们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让当地老百姓直到今天都还在受益。在当上村支书后,为了能多种粮食,改变当地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现状,习近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据当地村民说:“几百年来,这个位置都没修过淤地坝,村里人多数思想比较保守,认为修淤地坝有被冲垮的风险,所以大都持反对意见。习近平只好挨家挨户做大家的工作。在做通大家的工作后又身先士卒,不仅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直到淤地坝建好。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淤地坝跟70年代的样子完全一致。坝顶的土地,是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办沼气、修路、办铁业社这些事也没有一件是可以轻易办到的,但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乡亲们的困难,让老百姓持续受益的。这一段与群众一块儿过、一块儿苦、一块儿干的经历,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情感,也让青年习近平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人民做实事、谋福祉的人生信念。

文中有一个细节是说当年习近平填报大学志愿时,三个志愿都填的清华,有一位受访者说:“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就是上不了大学在农村继续干下去,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书中多次提及当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的情景。临别当日,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自发地来送别这位“好后生”,有人拄着双拐,有人抹着眼泪,这位素来以坚强、成熟、稳重著称的村支书当时就下泪了,年轻的习近平甚至跟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说:“要不然,我不走了!”因为在他看来,在这里一样可以为老百姓做实事。如果是那样,梁家河是多了一位好支书,但当今14亿中国人民可就少了一位雄才大略、爱为天下的世界级领袖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地记录了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把一个勤奋刻苦、迎难而上、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青年习近平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像一泓清泉,涤荡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方向。学习青年习近平,我们青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