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水文荆江局沙市分局报到不久,便赶上了水文荆江局组织的青年职工荆江四口实地查勘活动。在这次查勘学习过程中,依次查勘了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等以及南闸、北闸,参观了新江口、弥陀寺等水文站,王维国副总工、胡功宇老师沿途为我们介绍情况、答疑解惑。一路走来我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一是感叹于荆江四口水系之复杂。洞庭湖荆江四口水系是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由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及华容河(调弦口1958年建闸控制)干支流组成了复杂的水网体系,河流之间受地形和长江干流顶托影响互相串流、相互交织。汛期,四口水系分流长江洪水入洞庭湖调蓄,大大减轻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枯水期,四口水系是长江向洞庭湖补水的重要通道,为四口水系地区提供灌溉、供水水源;四口水系还是洞庭湖区重要的河流湿地,也曾是长江鱼类资源进入洞庭湖的主要通道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洞庭湖与三口河道淤积、荆江三次裁弯以及上游干支流水库建成蓄水后清水下泄等影响,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三口的分流分沙比呈持续减少趋势。
松滋口分流
藕池口淤积形成大片边滩
二是感慨于沧海桑田之变幻无常。沿途裸露山体中的大片鹅卵砂石让我有沧海桑田的感慨,曾经的八百里洞庭现如今已缩小大半。站在太平口堤上遥望荆江分洪工程北闸,这是54孔闸门、1054米长、72天建成,建成后不久即遇1954年洪水启用分洪的伟大工程,仿若气势恢宏地向我们倾述着当年人定胜天的豪迈。但从堤上下来,遥想破堤开闸分洪的景象,一人一身置身其间恐怕真如沧海一粟。人类面对自然灾害仍是渺小和脆弱的,应对超标准洪水,不管作何取舍,面临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唯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堤防越高,溃堤的破坏性也就越大,洪水靠疏不靠堵,只有给洪水以出路,逐步恢复通江湖泊的调蓄作用,才能科学缓解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营造和谐的江湖关系。
荆江分洪工程北闸
荆江分洪工程南闸
三是感动于水文人坚守江河湖畔之矢志情怀。站在沙道观水文站门前的台阶上,胡功宇老师给我们比划着98大水淹没的位置,他说“到膝盖以上了”,“你们不撤退吗”我问。“往哪里走,那是你的职责啊”,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怔住了。洪水期间,水文人连续两个多月坚守站房二楼阵地,第一时间将最新水情发报至指挥中心,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时就开始用到的水位和流量数据,越是大水年越是测次密集、记录详尽,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再联想起今年白格会战水文一线同志用生命安全抢测数据的场景,顿觉肃然起敬,水位流量过程线不再是简单的平面曲线,而变得丰满立体起来。
弥陀寺水文站ADCP测流轨道和水尺
水文测验铅鱼
四是深感兴修水利工程需十分谨慎。任何一个流域防洪工程都不能被孤立论证,应该应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流域层面研究论证其对整个流域防洪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等的影响,尤其是在洞庭湖这样水情关系复杂、水势变化敏感的区域,特别需要谨慎科学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长江经济带工作的时候讲到了快思维和慢思维,我觉得用在洞庭湖的治理上十分契合。洞庭湖江湖关系复杂,水网交错,对一时看不透或是认识不统一的问题,要用慢思维,给子孙后代留余地;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改善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防洪压力、构建更为和谐的江湖关系,还有庞大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应对解决,对此,要用快思维,时不我待、主动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