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磨砺,更见担当;惟其亲历,更知不易。“三面都是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这就是王光国书记带领村民修路之前,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的真实写照。现在路有了,桥通了,农家乐办起来了,我们所看到的店子坪已经是一处交通便利、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大家实在很难想像十几年前,这里经历着怎样的封闭、贫穷,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又是怎样的艰辛困苦。当日,走在茶盐古道上,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下山时的战战兢兢,上山时的步履蹒跚让我不禁想起九年前——也就是2010年冬季,在中缅边境线上一个叫钦郎当的“小山寨”,我和同事们在那里布设水位站的经历。这里叫它“小山寨”,是因为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它的与世隔绝、贫瘠荒凉。九年前,独龙江还是一个每年都要经历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偏远贫穷的“原始部落”。而我说的这个地方从独龙江出发,朝着中缅边境线逼进,开车子还要走两小时的山路,开到无路可走的崖边,丢车弃“甲”,徒步穿越纵深数百米的峡谷高山——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一边是挺拔险峻的山,一边是深不见底的谷,每挪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就这样跌跌撞撞走上十几里山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几缕炊烟,临了还要体验一把“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悲壮——横亘在眼前的是一座用几根钢丝绳拉起的吊桥,中间稀稀拉拉的搁置着几块木板,这就是当地村民进出寨子的唯一通道,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水电不通、通讯全无,出山无路、生计难维……据前方的同事说,时至今日,钦郎当依然如此,穷苦不堪!我想,十几年前的店子坪恐怕也是这般光景,可能只有到过那种地方,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王光国书记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路、架起一座桥是多么伟大的壮举。这不仅是一条路,更是全村人连通世界、脱贫致富的希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学习王光国同志身上这种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的大无畏精神,在工作中不畏首畏尾、不拈轻怕重,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光国同志不仅有这种大无畏精神,而且有大智慧,大格局、大担当。在当年号召村民修路时,王光国曾说:“只有打开山门,才能致富。就算修不通,也可以给下一辈创造发展条件,无愧于子孙。”在当时缺人、缺钱、缺技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把路修通,会不会路没修通,乡亲们的血汗钱也打了水漂,最后落得一身埋怨,可能他心里也没底。但他就是凭借着决战贫困、义无反顾的气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毅然决然的要修路。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老天考验着店子坪人的决心和韧性。“2007年3月18日中午,轰隆一声巨响,塌方了,辛辛苦苦两年的成果,顷刻毁于一旦,大家都惊呆了。”——当年参加修路的乡亲永远无法忘记这一幕!这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让王光国有些措手不及,但现实由不得他迟疑片刻,因为他知道,此刻,全村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这位“带头大哥”身上。“只要人不垮,石头再硬,硬不过人的骨头。”面对挫折,王光国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挨家挨户的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带领大家重返工地,以“此路不通誓不还”的决心和毅力一锤一锤砸石,一厘一厘凿路。有心人,天不负,从2002年谋划修路,到2013全线贯通,王光国带领着父老乡亲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用自己的血脉筋骨凿出了一条“愚公路”。
身为荆江水文的一员,我们对“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八个字无比熟悉。因为荆江水文人穷过、苦过,煎熬过,老一辈荆江水文人经常讲起水文行业以前的穷苦,发不起工资是常有的事。在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内同行竞争激烈又无大型水利工程作依托的不利条件下,勤劳上进的荆江水文人摒弃了“要、靠、等”的依赖心理,喊出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勇闯市场,锐意进取——从伊江水文勘测到卡洛特水情预报,从老挝水资源信息中心建设到柬埔寨达岱水域扫测,从山洪灾害调查到防洪影响评价,荆江水文人在全力做好防汛测报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夯实经济实力。在“两个发展,一个建设”的引领下,荆江水文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犹如王光国书记开山凿路一般,凿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用勤劳的双手换取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当前,在“水利工程补短板 、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下,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接踵而至,面对机遇和挑战,荆江水文人需要继续发扬王光国书记开山凿路的实干精神,继承荆江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质,紧跟发展形势,践行“四个水文”,服务“四个长江”。愚公非愚,“愚公书记”大智若愚;水文不易,荆江水文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