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水文

来源:网信中心 时间:2019-11-27 作者:田次平 责任编辑:荆江局管理

一眨眼,参加工作已经30年了。30年前,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一头扎进了长江水文这个大家庭。30年沐雨栉风,30年披荆斩棘,30年奋斗不息,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亲身体悟水文,见证水文,为长江水文而奋争,为长江水文而喝彩,陪伴着长江水文走过了辉煌的旅程。而今,人到中年,回首岁月,感怀良多,挥之不去的永远是对水文的无尽眷念和深刻印象。

有一种水文叫艰苦

刚参加工作时,我对水文一无所知,我不是水文专业出身,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水文的兴趣。参加工作后的十多年里,我每年都会到河道队参与野外测量工作,长程水道地形测量、断面测量、荆江三口洪道地形测量、隔河岩库区本底地形测量、三峡库区移民界桩测量、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测量等等,我都亲自参与其中,而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真切体会到水文人的艰辛。我曾和河道队的弟兄们一起披星戴月,深浅在荆江两岸、洲滩之滨,隐没于芦苇荡中,跋涉在荒草雪原上,曝晒于炎炎夏日里,只为了一纸数据;也曾远走他乡,风雨兼程,奔波于山林水网,穿梭在田野地头,只为了一份责任。当白皙少年意气风发投身到测量工作中,归来已成黝黑大汉;当中年大哥精神抖擞出征测量任务,归来已是白发苍苍;当年轻小伙子初为人父却不知孩子已然长大,也许你就能体会到水文的艰苦与不易。

诚然,国内工作确实艰苦,但毕竟是在国内,生活相对方便,没有语言、交通、通信等障碍,最苦的还是境外工作。秉持“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早在2005年,我局就毅然走出国门,参与市场竞争。

缅甸伊江项目,是我局完全依据市场规则承接的首个境外项目,本人有幸参与其中,负责水情遥测站网的建设。一期建设相对顺利,但在二期建设中,却碰到了几个难啃的骨头。

瑙蒙,缅甸最北的一座城镇,人间瑶池,世外桃源,月宫嫦娥的一汪媚眼。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北部山地的共同影响,瑙蒙成为缅北降雨中心带,年均降雨量达到惊人的4000mm以上,降雨径流对流域水量的影响可想而知。站网规划要在这里建设一座遥测雨量站,前一年同事们曾试图前往建设,但终因道路难行,不得不半途而废。此次借站网巡检之机,我和老缅司机外加一个民工,前往建设瑙蒙雨量站。我一个人,言语又不通,为防止意外,葡萄县一位老板好心告诉我,到瑙蒙后有事可以找“德祐阿芬”(叫阿芬的中国人),这给我增添了些许信心。许是老天为了进一步考验我的毅力,一路上大雨就没停过,皮卡车艰难地在泥地里挪动,时而深陷泥沼,时而侧滑路边。我们带着开路工具,一路冒雨向前掘进,眼看一天快过去了,而我们才走了一半的路程,随着车辆又一次深陷沟槽,而雨越下越大,尽管我们鼓足了干劲,展现了毅力,终究还是没能斗过老天,拖着一身的污泥,满脸的疲惫,荒野丛林中,滂沱大雨下,我们蜷缩在车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夜。早上醒来,第一眼就看到惊悚的一幕:车顶、裤脚、袖口挂满了蚂蟥,那种情形,现在想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曾经有过6天时间建设3个遥测雨量站和1个遥测水文站的辉煌战绩,而莫强波到瑙蒙,60英里,我们马不停蹄,四天三夜,只为了一个瑙蒙雨量站,终于我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水文工作确实苦,最苦苦在建设期。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34个遥测站,要求在两个月之内完成查勘选点、方案设计、材料加工、征地建设、设备调试等任务。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对于我们这支习惯于打硬仗的队伍来说,工作倒是没什么难度,通过合理安排工序、早出晚归赶进度,任务不难完成,难的是饮食习惯不适应,巴基斯坦日常饮食都是大饼蘸酱,很少有菜蔬,我们是流动作业,工作的地方几乎都在北部偏远山区,更难见到新鲜果蔬,这对于国内习惯了每天青菜萝卜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于是二十多天下来,我和严工、冯工都是嘴唇开裂,嗓子冒烟,疼痛难忍。某天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小集市,总算碰到一点点绿色蔬菜:黄瓜和青椒。我们买了一大袋,晚上就着青椒吃黄瓜,效果十分显著,于是,以后生吃黄瓜和青椒就成了我们的标配。

事非经过不知难。工作有工作的辛苦,生活有生活的难处,而身体有身体的感受。

老挝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示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50个水位、雨量监测站和一个中心站,一期建设13个水位监测站、12个雨量监测站和一个中心站。25个监测站点分布在老挝境内12个省,南北跨越1千多公里,设备安装期间,要求我们一个月完成安装任务,于是我们不得不起早贪黑,拼命赶路。老挝境内80%以上是山地和高原,大部分道路崎岖不平,蜿蜒曲折,异常颠簸。可怜我的老腰,多年的腰椎病,经不住长时间磨砺,早已提出抗议,为了不耽误行程,我只能双手撑起身子,任凭车辆蹂躏,一路下来,我们跑遍了老挝国内总共18个省中的16个省,而我的双臂也因为长时间支撑身体而整整粗了一号。

有一种水文叫担当

人们常说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话一点也不假。选择了水文就选择了担当。境外工作最能体现人的担当精神,一个人撑起一个站,代表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一点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很难做到长年累月与孤独相伴、与寂寞为伍。

常年在外工作,是要有一点担当精神的,畏首畏尾,只会一事无成。众所周知,缅甸地方武装横行,军阀猖獗,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公共安全形势堪忧。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建设,没有一点魄力和担当,恐怕寸步难行,而我们就曾经多次遇到进退两难的情形。

朗色,恩梅开江已建的最上游的一个雨量站,中缅边界附近小村寨,克钦军的军营所在地。要到朗色,须从岗房沿糯千卡河溯流而上,翻过源头高山垭口,到达恩梅开江支流拉克杨河,沿途完全顺边境线而行。因为离边境线近,所以沿途哨卡非常多,记得是建设朗色雨量站的那一次,我们翻过垭口不久,就经过一个哨卡,哨所里的士兵拦下我们的车,说是要征用我们的车,否则不予通过。征用车辆?怕是有借无还,这种要求我们实在无法答应,但是不答应的话我们今天的行程怕是到此为止了,以后还能不能来还两说,要知道“兵痞”不是白叫的。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要运送军火到营地去,顺道?这下好办了。我灵机一动,提出帮他们“押运”军火到营地去,他们思虑再三,看到我们的车上也不是打仗用的物资,估摸着我们不会抢军火,竟然同意了我们的提议。就这样,半车军火,半车建站物资,还有一位荷枪实弹的士兵保卫,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军营出发了。因了这件事情,我们“理所当然”的把站点设在了军营所在地---一座理想的小山头上,借助山兵的淫威,这个站都不用请看管员,这么多年来设备安然无恙。

也是在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建设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要去Chakothi建设一个水文站。这个水文站离印巴实控线只有3公里,附近没有食宿,必须当天去当天回,所以时间对我们来说十分宝贵。车行至离Chakothi 只有不到8公里的地方,一个叫Chinari的路边小镇,一大批学生堵住了公路,来往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龙,原来是一群学生在集会。巴基斯坦民主还是做得有模有样的,人们有集会、游行的自由,打听了一下,集会游行要持续一天。别说一天,一个小时我们也耗费不起啊!怎么办?回去明天再来?这又得耽误一天。想到中巴的特殊关系,我突然灵光乍现,能不能利用兄弟关系让他们通融一下呢?于是我让翻译去和学生领袖交涉,就说中国兄弟要到前面去帮助巴基斯坦兄弟搞建设,现在急需要通过,请他们通融一下。翻译也是将信将疑,说这个主意肯定行不通。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挨过去把我的意思转述给了那位学生领袖。哪知奇迹就这么出现:只见学生领袖向周边学生嘀咕了几句什么,一瞬功夫,所有学生从马路中间分开,手牵着手,站成两排为我们让路。学生领袖引导我们的车辆缓缓通过游行队伍,两边的学生口中还不停喊着China!Pakistan!我也被感染着,伸出手来向路边人群招手致意。这样的礼遇让我这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都差点潸然泪下。

一个人在外,除了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外,豁达、乐观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在境外项目建设期间,同事们常常感叹我们流动作业很艰苦,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但在我看来,水文站建设和驻守同样艰苦。时间是人性的试金石。水文站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驻站测量,同样需要经年累月。如果没有一点恒心、毅力,外加一点责任心,有多少人忍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我见过讨价还价要求按时回国的,也见过编造各种理由提前回国的,还见过中途直接走人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把事业当成一种乐趣,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勇于担当,传递满满正能量的那些人,才是我仰慕的对象,是他们撑起了水文的脊梁!

章工在缅甸呆了很多年,每年总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缅甸度过。我一直疑惑这么多年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直到我拜读了他的那些文章,才有所领悟。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只是每个人对待情欲的态度不一样。在悲观者眼里,即便阳光明媚也会觉得灰暗无趣。而在乐观者眼里,总能从残枝败叶中看到姹紫嫣红。我在章工的字里行间读到的都是蓝天白云、小桥流水。他们把艰难困苦当作人生的一种历练,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工作排遣孤寂,用书籍慰籍心灵,以苦为乐,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谁道他乡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以站为家,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

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藐视一切困难,就没有什么坎迈不过去。

有一种水文叫进取

曾几何时,事业单位的金字招牌下,滋生了多少小富即安的思想,催发了多少慵政懒政现象,事业单位俨然成了一处绝佳的养老处所。但经济建设的浪潮唤醒了人们的激情和欲望,人们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乎,“两个发展、一个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单位要发展,职工要富裕,必然要走向市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坐吃山空。缅甸项目作为我局首个境外项目,是我们走向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一切都充满风险和挑战。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我们不可能走出这一步,也不可能有以后的良好局面。记得当时领导问我:“如果遥测系统由我们来做,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对于没有任何此类项目建设经验的我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心里着实有些发虚。但人生难得几回搏,如果自己不做,辛辛苦苦挣来的项目岂不是为人做了嫁衣?于是,我鼓起勇气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自此,一个决定,一次尝试,成就了一番事业,也开启了我局经济发展的序幕。

敢于尝试,勇于进取,永远是单位保持生机活力的不二法门。“勇于进取者永远长生”。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是我局承接的又一个大型境外项目。项目的关键技术是工程水文预报。在此之前,我局从未做过水文预报工作。但庆幸的是,局领导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本着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思想,早在很多年前就选派职工积极参与预报处承接的国内工程水文预报工作,培养了一些预报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所以对于此次项目,我们也不至于手足无措。我们有敢做敢为的勇气,有肯做肯为的胆识,有水文局预报中心这个坚强的技术后盾做保障,完成这个工程,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还籍此培养了一大批预报人员。目前,开展类似水情预报工作,我们已经得心应手。技术在手,底气十足。局面已经打开,口碑已经传响,承接类似的项目我们不再遮遮掩掩,找上门来求合作的事情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进取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水文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不断创新。犹记得当年用高频无线电台报汛的场景:早上8点刚到,分中心三四个人守着电台,等待着水文站报汛。一时间,电台喊话声此起彼伏,值班人员要在嘈杂纷乱中决定先后报汛顺序,边报汛边做记录,报汛完毕还得向水文站报汛人员复述一遍,以确保记录无误。等到所有水文站报汛完毕,基本已经到了8:30以后。碰上天气不好影响电台效果的时候更加要命,9点钟收齐报文也是经常的事。后来上马程控交换机和无线接入基站,通话效果极大改善,由此又创新了一种新的报汛方式:电话语音报汛。最大的特点是报汛基本不用分中心人员干预,而且各站可以同时报汛,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容易出错,从而影响报汛时效。为了提高报汛时效性和准确率,引进或者开发一种自动报汛系统,把职工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那时候领导们的共识。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一种水文行业首创的自动测报系统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人们对水文的认知:原来水位、雨量可以做到实时报汛!报汛时效可以做到10分钟以内!而今,实时报汛已不再局限于水位、雨量,流量、水温、蒸发、含沙量等都已经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报汛。

也记得当年水道地形测量时的情形:船上一个人喊点兼司仪,岸上则至少要三个人:一个人观测经纬仪、一个人观测激光测距仪、一个人记录。铿锵三人行,需耳聪目明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测量。即便如此,工作效率也十分低下,秋水望穿也只能测到上下三公里远。后来引进河道测绘系统,船上、岸上各一人,一次设站,施测范围可达上下10公里。及至后来,GPS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MD300测深系统、Trimble 4000、Leica1230、Trimble R8、R10,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仅数年。而今,无人船、三维激光、无人机、高分卫星观测,水陆空全覆盖,效率不可同日而语,水文科技的发展之迅猛竟恐怖如斯!

有一种水文叫辉煌

曾经,水文是一个陌生、冷僻的词汇,在很多普通民众心里,都不知道有水文这个行业。“98抗洪”,让世人认识了水文,了解了水文,见证了水文难以替代、值得信赖的重要作用。

1998年的特大洪水历史罕见。那一年,飞涨的洪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峰接踵而至,沙市水位节节攀升。荆江告急!武汉告急!未来水情走向如何?荆江到底要不要分洪?一时间,沙市水情万众瞩目,荆江局水情分中心和沙市水文站成了“水情114”,铺天盖地的电话也让荆江水文在荆州地区变得家喻户晓。最终北闸分洪的爆破声没有响起,荆江水文却在这次防洪测报斗争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一个半小时内回答六个问题”的故事,更是铸就了长江水文的辉煌,成为彪炳史册的传奇!从此,长江水文以她应有的风采,靓丽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98年抗洪是水文暂露峥嵘的导火索,那么2002年的机构改革,则是水文造就辉煌的催化剂。2002年以来,荆江局顺应形势,聚焦发展,强基固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进取,深化“两个发展、一个建设”内涵,取得历史最好发展成绩。自动测报、测验方式方法创新、水质能力提升和信息化建设四大战役轮番上演,三年一个计划,三年一个台阶,荆江水文稳扎稳打,阔步向前,走的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更加提高,在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辉煌。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许,下荆江监利河段,阴云密布,风狂雨骤,天地含悲。“东方之星”号客轮不幸翻沉,近500名旅客和船员陷于绝境。按上级要求,荆江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开展水文应急监测及水情报汛工作。为满足现场救援与应急处置、三峡水库调度需要,网信中心调整值班安排,每半小时向现场提供监利水文站及上下游相关水文站的水位、流量、降雨和水温等实况信息,24小时不间断值班。危情牵动人心。连日来,值班人员昼夜坚守,持续作战,轮班作业,顾不上休息,一切只为现场救援和三峡应急调度提供及时、准确和宝贵的水情信息支持。此次应急救援,由于荆江局各部门通力合作,勇于担当,克难奋进,响应及时,表现突出,因而得到水利部和长江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水文局通报表扬。快速高效的应急监测,展现了荆江水文的技术实力和担当精神,彰显了荆江水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神风貌。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水文人的脚步已遍及四海八荒。如今,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风生水起,缅甸伊江项目方兴未艾,老挝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项目如日方升。长江水文的名号,即使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已响彻云霄!

正是全体职工的锐意进取、戮力同心,才谱写了荆江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但在这辉煌的背后,又有几人能体会到其中的酸辛?一篇《善意的谎言》,揭示的是我局一名职工的自觉牺牲和辛勤付出,而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为了荆江水文的发展,这些年有多少人別妻离子、远赴他乡?又有多少人不能承欢膝下、尽孝堂前?有多少人辜负青春、了断因缘?又有多少人身染沉疴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发展必定会付出代价。在这充满竞争的年代,要生存就得有牺牲。世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好事,没有拼搏,就没有未来,志存高远,砥砺前行,才能铸就属于我们的荣光!

我为水文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