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耳濡目染的荆江水文

来源:沙市分局 时间:2019-12-03 作者:刘天勇 责任编辑:荆江局管理

所谓荆江,指的是长江干流宜昌至城陵矶河段,而水文荆江局则是荆江河段内负责相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泥沙运动、河床演变等监测工作的机构。水文荆江局自20世纪50年代设立,至今已逾半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荆江水文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作为新时代的水文人只能从历史记载和老一辈人口中得知荆江水文的发展历程。

1.我与荆江初相遇

作为一个四川人,第一次听说荆江是在读大学之后。2015年夏天与一群同学结伴到长江大学荆州校区参加普通话考试,发现美丽的长江大学便坐落在滚滚东去的荆江河畔,于是我有幸第一次邂逅了荆江,似乎就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听说荆江水文,是在一次水文实习。长江大学每一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会安排到水文荆江局实习,我实习的第一站便是到荆江大堤上的沙市分局,在1954年和1998年洪水水位线标识牌旁边听老师和沙市分局工作人员讲解了这两次历史大洪水。让我了解到了荆江水文在抗洪抢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对于抗洪抢险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让我记住了他们坚守和奉献。参观完沙市分局,我们又来到水文荆江局机关,在这里有幸听到了水文荆江局局长的讲座,他向我们介绍了荆江的地理位置和险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荆江,加深了对水文事业的兴趣。因为这次短暂的实习,荆江水文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2.我与荆江终相识

2107年,即将毕业的我,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奔波在就业的路上。虽然参加了形形色色的公司和行业招聘,但是都说学一行爱一行,水文让我不能割舍。本已有去向的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进入与我专业相关的水文行业。当看到长江委招聘通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机会来了,我全力以赴,通过层层筛选,非常荣幸的加入了荆江水文这个大家庭。今后,我将以我之所学为荆江水文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荆江防汛抗旱尽一份力,我知道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我所闻之荆江事

进入水文荆江局,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短短八个字便足以体现荆江之险,同时也说明了荆江河段防汛抗旱的难度更高,更需要全体荆江水文人共同努力,用更加科学的测报方法,为荆江保驾护航。

我听闻测验方式、方法变化大。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测验方式更多的是驻测,很多测站地处偏远,对于测验人员来说完成一次测验是很辛苦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地处偏远的测站已经实现了在线监测,不用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更多的测验人员从偏远的地方走向了繁华的城市。不仅测验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测验方法也有长足的进步。听老一辈的测验人员说,他们曾经测验条件不好、方法比较原始。往往完成一次测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随着新设备的研发,新的测验方法的出现,使得测验流程得到简化,测验时间大大缩短。记得我第一次感慨ADCP测流好方便时,旁边的老师傅就对我说:确实是很方便了,哪像我们以前,每次测验都要花很久的时间。流速仪测流,测点多,历时久,定位还要看辐射杆等等。听着他们说着历史,会感慨以往测验的不容易,更会感慨水文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新一代水文人更要担负起新时代水文人的责任,敢于创新、善于学习,为水文事业新发展做出贡献。

我听闻关键时刻显担当。每逢大洪水,荆江河段防汛工作就会变得异常严峻,荆江水文人肩上的担子也会变得更重。但是即便是以往发生的诸如1954年和1998年大洪水,依旧没有压垮他们。面对大洪水来袭,他们无所畏惧,毅然决然投身防汛抗洪工作中。他们像战士一样,即使洪水如猛兽,依旧敢与之抗衡。面对上级领导的一个个提问,他们镇定自若、自信满满、精确无误的回答,为防汛各项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使得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这是荆江水文人一直以来的担当,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最值得的。

我听闻各项事务上台阶。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测验方式、方法改变了很多,一代又一代荆江水文人在更迭。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大船代替了以往的小船,使得测验更加安全便捷;新设备代替旧设备,将测验速度和精度大幅度提升;整编方式的改变也使得整编工作更加的简单快捷。 “四个水文”的提出,更是为水文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4.我所见之荆江人

我进入水文荆江局的时间不长,认识的人不多,但是却不乏让我由衷敬佩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水文人的坚持、奉献、敬业和担当。

初入水文荆江局,我的第一个带路人教会我很多。他是监利水文站副站长孙明元。作为一个单位职工,他听从组织安排,经常参与到境外项目当中,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国外,为了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他甘愿奉献、勇于担当。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工作,更多的只能在视频里和自己的家人交流,通过视频见证孩子的成长。他也常常告诉我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有这样的人给我指路,我觉得很幸福。

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一段时间里,认识了另一位让我深深震撼的老水文人,他就是事业中心的刘少义。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辈水文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年近60的他,爬山涉水时完全不输给年轻小伙,甚至更有活力。15米的缆道铁塔,他很敏捷的便能攀爬上去,并且在烈日下坚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只为了尽快维护好缆道。汗流浃背在他眼里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一样。不在意,不计较,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每一个新时代水文人都应该学习、传承和发扬的。

当然,还有很多我未曾见过的优秀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秀品质。正是因为很多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才完成了很多常人无法办到的事,才使得荆江水文发展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70年,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辉煌,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水文事业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坚持为祖国的防汛抗旱工作站好每一岗。相信祖国越发强大,荆江水文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