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祖国七十华诞 创水文辉煌伟业

来源:荆南分局 时间:2019-12-04 作者:魏轩 责任编辑:荆江局管理

“长江万里长,最美是荆江”,风风雨雨70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荆江水文也历经了艰难险阻,铸就了如今的辉煌,作为新一辈的荆江水文人,我们自豪无比。

“上游水位开始回落啦,各外业组长准备测验”,现今的我们只需要打开手机水文APP,随时查看长江水情,根据水情变化,一行两三人便驾车前往测站开展水文巡测,最远路途约一小时就可到达,如此测验场景,估计以前的老前辈们怎么也想不到水文技术发展会如此之快吧!以藕池(管)站为例,成立于1952年,至今已有67个年头,那时候一次流量测验算得上是一项大工程,最初,一个站十多名员工,出去测验至少动用一大半,生产效率低,既不安全又费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各站测验方式才稍微有了改进,变为桥测(前提是测验河段附近有桥梁)。这样的劳动强度,安排给现在的年轻人来做,估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了上述说的外业测验方式,内业整理方面同样进步斐然。每次去档案室翻阅水文资料,老一辈水文资料全是清一色手工摘录,字迹工整,如电脑打印一般,真是自愧不如!作为新生代力量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不管是业务水平还是工作态度,都需要向老一辈水文人学习!现代水文测验的计算不再像以前整日整夜的手工计算,不再像以前铅笔手绘图纸,只需要轻轻一点鼠标,所有的图表便立即呈现出来,即便有的人不知道其中的计算方法,也能完成测站整编,不过没有好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知识,便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想想以往大半年的成果,现在只需要一两天的功夫就能完成,归根结底,不得不说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面对水文行业技术快速革新,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水文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3年我参加工作,加入荆江水文大家庭,在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长江水文与祖国同发展,给我感触最深的就属2015年发生的“东方之星”监利沉船事故,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也参与到了这次应急抢险工作中,事发第二天一大早,刚接到命令,没有时间准备,立刻、马上、刻不容缓的带上测验装备前往事发地进行应急监测,从早到晚每隔一小时施测一次流量,实时上报事发河段各水文要素,为应急抢险提供了准确的水文数据支撑,就这样连续施测了多个日夜,直至救援工作结束。现在回想,如果这次事故出现早十年、早二十年……,那会是怎样的后果!没有现在高科技的水文测流设备,没有便携式电脑等等,不管是质量还是时效性,根本完成不了这样规模的应急抢险工作,也就很难即时的提供准确的水文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水文在应急监测里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覆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四川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再到近期的白格堰塞湖等等,水文行业无不发挥着它应起的重要作用。说到水文测验设备方面,不得不炫耀我们新的“宠儿”水平式ADCP,完全可以替代水文缆道,这个想法要放在以前,可完全没人敢想!如果各站将水平式ADCP投产,依靠在线远程将数据传输回水情中心,每个站就只需要一至两个人就可以了,又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水文站就会像现在的水位站工作模式一样“无人值守,有人看管”!

在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水文人风里来、雨里去、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作为新一代的水文人,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不能怀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去工作,当前离实现“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留给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更加奋勇拼搏,积极工作,为实现“四个水文”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大国”,在此,想说“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