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册的九八抗洪精神——沙市水文站`98防洪测报20周年记

来源:荆江晚晴 时间:2018-08-17 作者:李智杰 责任编辑:李智杰

编者按:1998年8月17日,沙市水位高达45.22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55米。面对历史罕见的大洪水,长江委水文局全局干部职工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打胜了与大洪水进行殊死搏斗的一场硬仗。20年时光荏苒,重温当年,仍能感受到一股英雄气,浩然回荡天地间。铭记历史,水文人传承荣光、励精图治;绘制新篇,水文人担当使命、砥砺前行。

2018年7月进入主汛期以来,受上游强降雨影响,长江相继形成了今年的第1号和第2号洪峰,经三峡水库削峰调蓄,下游安然无恙,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出现千人巡堤,万人抢险的壮观场面,彰显了三峡工程的巨大防洪效应。

1998年的夏天,也是受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影响,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了8次较大洪峰。那时三峡工程正在施工期间,洪水出峡后一泻千里,肆意泛滥,宜昌以下360公里的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都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受到了洪水的严重威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战胜了这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特大自然灾害,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中华民族彪炳史册的九八抗洪精神。

今年是98抗洪斗争胜利20周年。作为这场特大洪水的亲历者和曾参与荆江最险要的沙市河段防洪测报的水文工作者,此时有一股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和激情,以此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洪测报斗争,同时让年轻的长江水文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我们长江水文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险在荆江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是多年以来在长江防洪中形成的共识。荆江为什么险,险在哪里?

首先,要从荆江的地理位置说起。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长约347公里,其中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荆江两岸地形呈南高北低,南岸由于多年洪水分流、泥沙淤积,地势较北岸高出数米。北岸大部分地区历史上曾是云梦泽解体后形成的一块河网交叉、湖泊众多的冲击性平原,地势低洼,汛期洪水位大大高于堤内地面,形成“船在屋顶走,人在水中行”的荆江特有的奇观。一旦溃口,荆北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将尽成泽国。为了抵御肆掠的洪水,公元345年以来,经1600多年历朝历代不断修筑,在北岸最险要的荆州枣林岗至监利城南,建成了如今长约182公里的荆江大堤,为江汉平原筑起了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直接保护着荆江以北、汉江以南的荆州市、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部分平原湖区以及武汉市江北地区以内1100万亩耕地、1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其次,是荆江河道的泄洪能力有限。1998年荆江大堤只有1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即便启用荆江分洪工程也只有约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荆江河段的最大安全泄洪量(含荆南四口分流)约为60000立方米每秒。根据860多年以来的历史洪水调查,上游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立方米每秒发生过8次,其中大于90000立方米每秒就发生过5次,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洪峰流量分别高达100000立方米每秒和105000立方米每秒。1870年长江上游洪水还与清江洪水相遇,导致枝城洪峰流量居然高达110000立方米每秒。可见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与荆江河道的安全泄洪量差距太大。

再者,是荆江河段的江湖关系复杂。上游来水出三峡流经宜昌、枝城后,进入地势平坦、河床坡度平缓、河道弯曲的荆江河段。北岸有沮漳河水汇入,出口位于沙市水文站上游约20公里。沮漳河洪水多发生在每年的7—8月份,与长江主汛期同期,时常与长江洪水遭遇,可抬高沙市水位0.10—0.20米。

南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1959年调弦口已建闸控制,自然分流实际只有三口)四口分流入洞庭湖,与湖区周边的湘、资、沅、澧四水及其它中小河流来水汇合,经洞庭湖调蓄后再从城陵矶汇入长江,减少了荆江河道的泄洪量,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流入湖区的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又导致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加上人工围湖造田等,近100年内洞庭湖容积减少了100余亿立方米。同时四口洪道也逐年淤高,导致荆江四口分流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洞庭湖对荆江洪水的调蓄能力逐年减弱。尤其当洞庭湖区周边中小河流洪水与荆江洪水发生遭遇时,在城陵矶出口形成拥堵抬升水位,荆江洪水遭受上压下托,宣泄不畅,荆江大堤将长时期浸泡在高水位中,会险情陡增。所以,江湖关系对荆江防洪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此外,还有荆江大堤本身的弱点。荆江大堤为土质堤坝,堤基多为砂卵石层,因历史原因堤身还留存有一些建筑遗留物,以及蚁穴獾洞等隐患。汛期经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后,容易出现渗漏、管涌、散浸、脱坡、崩岸等险情。

由于荆江存在的这些情况,自修建荆江大堤16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了近100次,尤以1788年、1931年和1935年为甚。所以,历史上荆州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民间却流传着“荆州不惧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的民谣,可见荆州的洪灾远大于人祸,荆江大堤是关乎沿江人民生死的命堤。沙市水文站就坚守在大堤上的荆江沙市河段,为荆江两岸人民的安澜日夜监测水雨情,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科学及时的决策数据。

98’洪水

1998年的特大洪水历史罕见,其特点可用15个字概括:来得早,来的猛,洪峰多,洪量大,时间长。

6月中下旬,因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相继普降大到暴雨,两湖洪水汇入长江,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暴涨。6月27—30日还没有进入主汛期,下荆江的监利、石首水位就先后超过了警戒水位,上荆江受到严重顶托。紧接着6月28日—7月1日,上游三峡区间和清江流域又普降大暴雨,上游洪水与清江洪水相遇后直扑荆江。在上压下顶情形下,7月1日进入主汛期的第一天,沙市水位就超过了设防水位。3日5时第1号洪峰过境沙市时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近1米,洪峰流量逼近5万立方米每秒,来了个下马威。此后洪水一浪高过一浪,持续居高不下,洪峰复式叠加,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峰7月份就发生了3次,8月份甚至频频发生了5次,其中8月8日和12日两次洪峰水位都逼近45米保证水位,17日9时居然还创下了45.22米的历史最高洪水位记录。

1998年的荆江洪水与1954年相比,洪峰水位和最大60天洪水总量均大于1954年,而洪峰流量则小于1954年。8次洪峰流量都在44400立方米每秒以上,8月17日第6号洪峰流量高达53700立方米每秒,已达到荆江河段的最大安全泄洪能力。

高洪水位持续时间超长也是史无前例的。沙市水位从7月1日进入42米设防水位,到9月10日回落,在设防水位以上高位持续了72天,期间有57天处于警戒水位以上,甚至45米保证水位也维持了38个小时。荆江大堤经两个多月长时期的浸泡,险象环生,形势严峻。

图为1998年8月25日《中国水利报》以抗洪抢险专号,对沙市水文站挑战大江搏激流的整版报道

不断上涨的长江洪水,不断严峻的荆江汛情牵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先后派出部队官兵30多万,与沿江人民携手并肩抗洪抢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荆江指导抗洪时,首先就来到沙市二郎矶水位站察看水情。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沙市,一下飞机就询问沙市水位。一时间沙市水情万众瞩目,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焦沙市水文站,沙市水文站的水情报汛电话也成了防汛热线。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到长江中游沿江省地市县防指;从抗洪抢险部队、武警公安到企事业机关防办;从沙市沿江港口、仓库码头,到关心长江汛情的市民,每天24小时询问沙市水文站水情的电话络绎不绝。仅8月16日至17日,长江第6次洪峰过境沙市的这两天,沙市水文站就提供水情服务1800多次,邮局114查号台代为回复水情电话达3万次之多。

长江的洪水超历史,汛情超历史,水文测报的艰难程度和工作量也超历史,对当年沙市水文站17名职工也是一场历史性的严峻考验。一般年份,该站年均观测水位1200段次,发布水情电报4500余份,施测流量100余次,深夜出航测流不足1次。由于防汛和预报的需要,1998年仅7、8两月,观测水位就多达1754段次,发布水情电报4360份,施测流量49次,深夜出航测流8次。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超过往年,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人困马乏,病员增多的情况下,整个高洪水位时期依然坚持安排24小时值班,全天候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国家防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长江防总、省地市县各级防指、抗洪抢险部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曾记得9月11日洪水退去后,在沙市街头欢送抗洪抢险部队凯旋撤退时,一辆军车行至“亲人们,沙市水文站欢送你”的横幅前停下,一位可能与我们通过多次电话,与长江水文人结下了特殊情意的解放军指战员跳下军车,向我们这些头戴印有长江委标志和“水文”二字太阳帽的沙市水文站职工们庄重的行了个军礼,然后连声赞美“沙市水文站的同志们辛苦了,感谢你们及时为我们提供了水情”,并主动提出要我们的太阳帽作纪念。我们立即在太阳帽檐上写下沙市水文站报汛电话号码送给这位解放军指战员。当年的荆州市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连连赞赏沙市水文站的水情报得准,报得及时,不愧为抗洪尖兵,为指挥决策当好了参谋和耳目。

勇搏激流

当年的第1号洪峰来势凶猛,自6月29日14时起涨,到7月3日5时出现洪峰,3天多时间上涨3.96米,这种涨幅在长江中游平原河流是不多见的,荆江防洪测报的战斗从此打响。

7月2日大雨滂沱,洪水猛涨,在即将突破43米警戒水位时,清晨5时沙市水文站的水文111号测船就起锚出航了,在大雨中拼搏了近4个小时,才完成了这次流量测验。晚上9时,大家正在家休息,突然接到时任长江委水文局局长季学武的紧急电令:今年第1号洪峰即将提前到达沙市,你站务必立即组织夜测。汛情就是命令,快速测洪反应小组应声而至,大家不顾白天的疲劳,又匆匆赶往水文码头,踏上水文111号测船驶向黑幕下的惊涛骇浪。

雨夜测流比白天要困难很多,首先是安全。水位高流速大,江面漂浮物多,且测流断面又处在船舶运行最繁忙的沙市港区。我们的测船吨位小动力弱,黑夜中视线差,稍有不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其次是测船在江中定位困难。当年还没有推广应用GPS定位仪和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而是用眼对标杆三点一线定位,用旋桨式流速仪一点一点、一线一线施测断面流量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测流历时较长,白天顺利情况下1000多米宽的江面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可以完成,但在黑夜中就行不通了。我们就在测流断面标杆上挂马灯,用激光测距仪在岸上指挥测船抛锚定位。因水位涨得太快,测流断面两岸滩地已是一片汪洋,司仪和挂断面灯的人员只能涉水上岸,浑身透湿的站在雨水中指挥测船定位测流。船上的人员也不轻松,他们既要紧张地测流,保障船舶机械的正常运转,又要密切注视过往船舶和江面上的漂浮物,以防浮渣缠绕钢丝绳和流速仪,确保测流的顺利和安全。经过近5个小时的顽强拼搏,终于抢在第1号洪峰到来之前顺利完成了流量测验,并及时上报水文局和相关防汛指挥部门。

此后的7次洪峰,一峰追着一峰,一峰高过一峰,峰峰相叠。而且大部分洪峰期间都伴有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防洪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准确预报峰值峰量,为了防洪减灾需要,上级对水情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要求也越来越高。整个主汛期我们基本处于24小时待命转态,只要上级一个电话,我们就会不分晴雨、不分白昼的迅速出测。洪峰过境期间,还要求半个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文测报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全站职工举洪荒之力,团结拼搏,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较量,圆满完成了这些防洪应急测报任务。

“决战”之夜

印象最深、终身难忘的当属最大的第6号洪峰过境沙市前的紧张气氛和艰难的水文测验过程。

8月16日19时,沙市水位已突破保证水位0.30米,仍然以每小时0.02米的涨率上涨,据此推测20时以后将会突破45米的分洪上限水位。此时,荆州市电视台和广播正在滚动播报荆江分洪区人口紧急转移的命令,分洪区内33万人民正在紧急大转移,军警挨村挨户清场,工兵已在荆江分洪区北闸防淤堤上掩埋了炸药,时刻等待实施爆破的命令,这在和平年代是很难见的紧张气氛。

沙市水文站的水情是荆江是否需要分洪的重要决策参数。从19时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领导和专家们每隔一个小时,就急切询问沙市水位。  

22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紧急赶往荆州,一下飞机首先就问沙市水位现在多少。

此时此刻,沙市水位每上涨1公分都牵动着中南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确保沙市水位的观测精度,虽有水位自计仪记录,荆江局领导仍然增派人员,支援沙市水文站每半小时人工观测一次水位。高洪水位风大浪涌、假潮大,还降雨不停,人工观测难度较大,观测人员索性打着雨伞坐在水尺边,24小时连续观测水位。

在荆江河段早已封航,浊浪涛涛、洪魔肆虐的恶劣环境下,20时快速测洪反应小组毅然冒雨起航,驶向发怒的大江。这时对讲机中不时传来“今晚北闸将要开闸分洪”的消息,大家顿感紧迫。根据要求,本次流量测验必须要赶在开闸分洪、沙市水位下降之前完成。然后再于开闸分洪之后连续测验,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指挥调度,提供分洪前后沙市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的实时水文信息。

夜深了,大家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在叫,虽船上的晚饭早已做好,可谁也无暇顾及吃饭,在各自的岗位上专心致志地工作着。

洪水在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同时,也超过了沙市水文站水文111号测船的抗洪能力。这是一艘老船,设备陈旧老化,动力不足,抗洪能力较差,在这每秒近4米的流速中逆行是不能前进的,老船长凭籍他丰富的航行驾驶经验,采取迂回绕行的办法抛锚定位,每抛一锚都是那样的艰难。雨点大影响激光测距仪测距,操作人员就采用连续发射,去伪存真,取最接近数平均值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密切配合紧张作业,23时10分,终于安全顺利地实测到了在分洪上限水位以上45.04米时的流量51900立方米每秒,并迅速将这一重要水情及时发往北京、武汉及其他防汛指挥部门。然后,我们才安心地吃起晚餐,并将船舶停泊在测流断面待命,等待北闸分洪后再继续开展测流。

这一夜特别安静,荆江上空的空气都近乎凝固,大堤上早已全线戒严,只有防汛军民在紧张的巡查。多少人彻夜未眠,都密切注视着公安县北闸方向,静候来自于开闸分洪的爆破声。

可是直到天亮,也没有听到来自北闸方向分洪开闸的爆破声。原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长江委专家的分析预报,根据我们沙市水文站提供的实测水文情报,根据荆江大堤的抗洪能力,综合上中下游的水雨情,作出了坚持、坚持、再坚持,严防死守不分洪的英明决定。避免了荆江分洪区33万人民无家可归和上百亿元财产的损失,充分彰显了水文工作在防洪减灾中所发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年在全国抗洪总结表彰大会上,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曾两次高度评价水文科技工作者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1998年8月17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水利史册的日子,上午9时,长江第六次洪峰到达沙市,洪峰水位创下了45.22米的历史最高记录。洪峰短暂持续后,11时开始缓慢回落。下午我们又连续抢测到了峰后水位45.16米的流量52800立方米每秒,准确记录下了这一超历史洪水的完整变化过程及宝贵的水文资料。

8月17日这一天,也是永远载入沙市水文站站史的日子。7时50分,忙碌了一夜的温家宝副总理,专程来到沙市水文站,看望我们这些日夜奋战在抗洪测报一线的水文职工。他亲切地问候我们,肯定我们的工作后,立即询问现在的沙市水位是多少?

我们立即回复,8时水位45.20米,相应流量53500立方米每秒。并进一步向温副总理汇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最新上游水情,宜昌和枝城水位已相继回落,预计几个小时后沙市水位也将回落。

温副总理听后,严峻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宽慰。临别前,温副总理望着我们这些坚守工作岗位一宿未眠的长江水文人,举起右手说,目前长江的防汛形势比较紧张,你们要及时提供准确的水文信息,为抵挡长江洪水再做贡献。

我们当即表示:请温家宝副总理放心,决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为抵御百年罕见的大洪水当好耳目和参谋。

温家宝副总理亲临沙市水文站,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站职工,坚定了我们战胜长江洪水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激情高昂地一路拼搏,又相继迎战了第7号、第8号洪峰,直至9月10日沙市水位回落到设防水位以下。沙市水文站全体职工用他们的责任、勇气和担当,在98荆江防洪测报战斗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