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 追寻初心的力量

来源:党群办公室 时间:2018-12-10 作者:曾令彪 责任编辑:荆江局管理员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而“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则成为了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家园。11月26日至1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长江委水文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期党员干部延安进修班,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发展和壮大,深刻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不懈奋斗,不惜奉献、牺牲的伟大情怀。本次培训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肃然时间短暂,但我的心灵却受到了深深的洗礼,追寻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初心。

当我坐在培训学院教室,聆听中共中央延安辉煌十三年,从放牛娃到空军王牌师长、隐形战场的故事时,我对延安的革命史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我站在宝塔山上,眺望着延安的全景时,不禁思绪万千。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眼前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保卫延安的枪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在杨家岭,当我走进毛主席曾经工作过的窑洞,站在他曾经写下《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的桌子旁,踏过他亲手耕种过的菜地边时,深感党的伟大、革命的艰辛。就在这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慨,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就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著作;带领中华儿女夺取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我曾一直无法理解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有志青年那种向往延安之情,总觉得会有些许艺术需要的夸大。而当我站在毛泽东工作过的窑洞前的小石桌边,聆听到毛主席就是在此接待了美国记者,美国记者谈到一路走来,无数有志青年一路奔向延安的情景,论断人心向往,中国革命一定取得胜利。也就在这小石桌旁,毛泽东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伟大论述。而今天,当我再回顾这段历史,心中无时无刻不荡漾着激情。当我与同志们一起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时,一字字、一句句,都有了与原来不一样的感受。我将永远铭记这种感受,更会将一名党员的责任牢牢刻在心上。

在白求恩旧址、在为人民服务广场,讲解员说到,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一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悲的。共产党不缺共产党员,缺的是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点,这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一切工作的核心。

在梁家河,站在习总书记曾居住的窑洞前,想到一个从北京大城市来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小青年,要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带领群众开挖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创建了铁业社,寒风刺骨中,青年习近平站在泥水中与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谈到的感受。确实如此,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走进延安,不仅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延安的历史、延安的精神,更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与认识。党培养了我多年,让我有了现在这样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倍感珍惜。作为一名老水文人,我工作的时间不长了,我将怀着感恩的心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带头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履职尽责,积极发扬长江水文的优良传统,为积极推进“四个水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