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微课堂丨“治水专家”孙叔敖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3-09-22 作者:荆江局 责任编辑:王盼

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二期——“治水专家”孙叔敖。

12.png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曾任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主持修建了被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的期思雩娄灌区和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在政治上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在军事上整饬军备、严明军法,辅佐楚庄王在邲战胜晋国,并借此役建立楚国霸权。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却从不因升迁和恢复职位而沾沾自喜,也从不会因失去权势而悔恨叹息。作为令尹,他虽位高权重,却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马不食粟。但在修建芍陂时,他却竭尽全力、耗尽家财。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也因此记载他为圣人。《列子·说符》记载: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何为“三怨”。隐士回答:“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听后则说:“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面对“三怨”,孙叔敖提出了规避“三怨”的方法,即爵位越高越持谦卑之态、权力越大处事越谨慎小心、俸禄越厚对民众越广博施予。他以身作则,以此成为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清官。孙叔敖公私分明,他受虞丘子举荐成为令尹,但在虞丘子家人犯法却不偏袒,而是秉公执法、依律判罚。

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科学治水、勇于创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他为例,对其极为尊崇,指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孙叔敖为第一人。诸葛亮评价他:“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毛泽东主席曾称其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