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四期——大禹。
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大禹治水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人民传承。
胸怀天下,公而忘私
禹是因父鲧治水不利被诛,而被虞舜安排治水的。但禹却不推辞拒绝、因私忘公,而是秉承着守护人民安全利益的信念,接下了治水的重任。为了治理洪水,“(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后来禹之子启出生,呱呱而泣,众人劝说禹回家探望,禹却说,“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在治水过程中,“禹亲自操橐耜”,顶风冒雨,不避寒暑,“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蜀万国。”历尽千辛万苦,终使“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破”。
团结统一,民族至上
大禹是古代羌族的首领,在带领羌族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也推动着各民族间的交流。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并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等方式增进民族团结。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大禹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促进华夏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为邦本,人民至上
大禹认为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根基,根固则国宁。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始终秉承着“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的理念,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解除洪水对民众的危害、实现国富民强为落脚点。对于食物缺乏的部落,禹便“命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在治水成功以后,大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身执耒锸,以为民先”,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开垦土地,植谷种粮,栽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
实事求是,科学创新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先了解洪水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部落治水方式,认真总结治水规律和方法,尤其是总结其父鲧的治水经验,并创造发明了测量工具。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大禹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略。但是,究竟从哪里开始疏导为好呢?大禹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同四岳等人顺着黄河上溯,用脚步找寻导河的合理位置。
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千年来,大禹治水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久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