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微课堂丨“蜀郡太守”李冰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3-11-22 作者:党群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盼

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五期——“蜀郡太守”李冰。

图片1.png

李冰(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任蜀守期间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并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为四川地区的水利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秦昭襄王嬴稷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左右,秦国派遣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了张若任蜀地郡守。李冰就任蜀地郡守后,亲眼目睹了蜀地的严重灾情。为了寻查水患的由来,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当地百姓的带领下,开始对岷江沿岸进行实际考察。他们迈着抬脚两腿泥的艰难步子翻山越岭,察看地势和水流,最后终于找出了水患症结: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容易冲决堤岸,造成泛滥成灾。同时,从岷江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淤积于此抬高河床,加剧了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的玉垒山,更是阻碍江水东流,适逢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然而,二三百年前的古蜀国开明宰相,在岷江出山处开挖的那条分岷江水流入沱江的人工河流,似乎也稍有不妥。李冰决定废除开明宰相开凿的那个引水口,重新把引水口上移到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等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时,李冰也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比如起初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另辟蹊径。李冰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这种用笼石层层累筑的筑堤方法,既免除了堤埂的断裂,又利用卵石间的空隙减少了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大大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带人修筑的分水大堤,前端开头形状犹如鱼头,所以就取名为“鱼嘴”。鱼嘴是修筑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的分水堰,它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一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待江水流经宝瓶口之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网。这样,既避免了水旱灾害,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岷江水系的都江堰,李冰在治蜀期间还兴修了多个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沱江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朱李火堰(又名洛口堰),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自此从桀骜不驯的“祸水”变成造福成都平原的幸福之水,共同成为“天下粮仓”成都平原旱涝保收的保障。

晚年李冰仍忙碌着沱江治水,因劳累过度倒在什邡之野,哀葬于章山之上……

朱李火堰,成为李冰的生命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