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微课堂丨“治河无恙”的王景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3-12-01 作者:荆江局管理 责任编辑:王盼

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六期——“治河无恙”的王景。

图片1.png

王景(约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王景系统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并将汴渠和黄河分离。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后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还修复芍陂、发展农业,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实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备而可行的治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西汉时期黄河经常决口。有一年浚仪(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浚仪渠被黄河冲毁,王景前往协助修复浚仪渠。他采用“堪流法”使治河取得了成功。“堰流法”即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洪,以此保住渠堤。这次治水的成功,使王景以“能理水”而闻名。

公元11年黄河再次决口,其址位于魏郡。当时汴渠毁弃导致今豫东、冀南、鲁西北大片土地被淹。对于这次决口是否要治理,地方官员态度截然不同,皇帝也举棋不定。明帝刘庄执政后,情况变得更为严重,“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明帝深感问题之严重。他听说王景善于治水,便命人召见。王景禀奏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宜无穷。”明帝听完王景分析,便命王景主持治水事宜,“于东汉永平十三年发卒数十万,耗资百亿,以治河”。为了降低黄河决口的可能性,王景选择了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路线,修筑了自阳(今河南荥阳东北)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海口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及汴渠的堤防,基本固定了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而且改变了黄河地上悬河的状况。为了使“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王景也为汴渠规划了新渠线。从渠首开始,河汴并行前进,然后主流行北济河故道,至长寿津转入黄河故道(又称王养河道),以下又与黄河相分并行,直至千乘附近注入大海。而在济河故道另分一部分水“复其旧迹”,行原汴渠,专供漕运之用。其间王景在工程上不断求新,颇有创举,比如说沿河“十里立一水门”的做法,在保证引水的同时起到了分流分沙削减洪峰的作用。

这次浩大的治黄工程.在王景周密的准备和正确的决策领导下,进展非常顺利。次年夏天,滔滔黄河水沿着王景规划的河道驯服地流向了大海,汴渠面貌也随之一新,清运事业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永平十三年夏,明帝亲临巡视,见舟楫往来如梭,大喜,当即封王景为“河堤谒者”(官名,掌管河事)。

王景任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太守期间,率民修复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首创的芍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物阜民丰。

王景治河成效卓著,从东汉末年直到大唐晚期,黄河安流了 800 年之久,他的治河办法和经验也为历代治河者推崇和效法。后人赞道:王景治河,千载无患。近代水利之父李仪祉甚至说:“千古治河,唯禹景二个,潘靳只称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