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微课堂丨“会稽太守”马臻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3-12-13 作者:荆江局管理 责任编辑:王盼

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七期——“会稽太守”马臻。

图片1.png

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荐,陕西兴平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太守,修建了我国古代最大的陵塘灌溉工程——鉴湖,为绍兴地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鉴湖是江南首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马臻也因此被视作江南水利的奠基人。

少怀雄心,治水济世

相传,马臻自幼勤奋好学,喜好游览名山大川。他来到四川都江堰后,立马被都江堰的雄伟壮丽和巨大效益所吸引,并产生了以此为楷模的念头,慨然叹道“壮哉,大丈夫为官当如此!”

带着治水济世的强烈愿望,出任会稽太守后,马臻便立志要兴修水利,施惠政于百姓。经过详细查勘,马臻了解到,会稽地区从北到南依次是杭州湾、山阴会稽平原和高耸的会稽山脉。山间有几十条溪流,注入山麓众多的湖泊之中,形成了“山脉-湖群-平原-大海”的台阶式地形。每当山洪暴发或怒潮上溯,平原即成茫茫泽国;而干旱之时却无水用于溉田。在这样的水环境下,百姓贫困、生计维艰。

马臻到任后,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踏勘。在充分掌握了有关情况后,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鉴湖工程。他将湖堤加高,又增筑新堤,使两者连为一体,共长63.5km。大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大堤段,东段起五云门至曹娥江,堤长36km;西段起常禧门到浦阳江,堤长 27.5km 里。这条人工大堤与南边会稽山麓围成了周长105km、宽约2.5km 的狭长形大湖,这就是鉴湖。由于东部地形略高于西部,马臻在湖中间又修了一条 3km 长的驿道作湖堤,把鉴湖分成两部分一东湖和西湖。由于水面高出堤外农田丈余,而农田又高出杭州湾海面丈余,于是形成了自流灌溉的态势。

力排众议,修筑鉴湖

修筑鉴湖,就要淹没各湖泊间的土地、房屋和坟家等,而其中大部分土地属于当地豪强大户。于是筑湖工程遭到豪强大户们的激烈反对。马臻的亲朋好友和幕僚深感此事关系重大,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便劝太守“重举事而乐因循”。面对众多的反对之声,有着远见卓识的马臻全然不为所动。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马臻毅然发动15万当地民众筑堤挖湖。

施工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工程技术难题。会稽平原原为退海沼泽之地,从地表到几十米深处淤泥堆积,新筑的湖堤常常数日后便沉陷坍塌。马臻走访当地老农寻求解决的途径,创造出了用松桩强基固本、填塞泥土柴竹的办法来加强湖堤基础的整体性和柔韧性,保证湖堤坚固稳定。他总结借鉴了历代治水的经验,独具匠心地在湖堤上设置了斗门、闸、堰、涵管和水牌(水位尺),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鉴湖排水灌溉体系。由于筑湖工程浩大,修筑中途出现了人力、财力匮乏的局面。马臻不顾杀身之祸,动用当年的赋税和皇粮来修建鉴湖。

据史料记载,鉴湖修成以后,整个会稽山北部平原从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约9000顷地平畴千里,稻香阵阵。《宋书》描述这一带的情况是:“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零、杜之间为关中膏腴土地不能比也。”除了千里平畴旱涝保收,800里鉴湖亦是鱼肥藕白。史载,湖中“菱、荷、菱、之实不可胜用; 鱼、整、虾、蟹之类不可胜食”。

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由于修筑鉴湖淹没了豪门大户的田地、房屋和坟茔,他们极度憎恨马臻。几个豪强联合起来,以马臻无视朝廷、耗用国库、毁坏庐墓、淹没良田、溺死百姓等罪具状控告。豪强由于人数太少,又不敢签上真实姓名,为了制造民怨沸腾的假象,于是搬来家谱,把已过世人的名字写在了上面。马臻在诬告下含而死。当地人民知道马臻被处死后,都气愤异常。他们设法将马臻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以示纪念。

后任太守到会稽都后,见马臻所修鉴湖使这里水旱灾害锐减,农田连年丰收;又有当地百姓感念马臻恩德,正直之士多为马臻鸣不平,于是才将马臻冤情上报朝廷。皇帝派人调查此事,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朝廷却没有对马臻的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后汉书》也不曾为他立传,以至于后人只能通过绍兴民间的记载和传说来确定他的生平事迹。直到现在,他的籍贯还不能完全确定。

马臻死了,但他留下的鉴湖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会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