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此,荆江水文网特推出“清廉微课堂”栏目,旨在通过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学习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为荆江局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今天推出第八期——“治水良吏”姜师度。
姜师度(约公元653—723年),河北魏县人,历任丹陵尉、龙岗令、易州、沧州、同州等地刺史,每到一地都注重兴修水利,为官一地、治水一方,有力推动了当时水利事业发展。
自贞观年间起,唐朝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极推行改革,至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呈现出百业俱兴的态势,其中农业尤为发达。为发展农业,唐统治者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开发与建设,颁布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综合性水法《水部式》,并把发展水利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姜师度正是盛唐时期兴修水利的代表人物。
神龙元年(705年),姜师度升任易州刺史、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此时契丹和奚两个游牧部族不时骚扰边境。姜师度针对游牧部族擅长马战的特点,在蓟州(今北京昌平西北)以北凿渠引水,形成大面积沼泽地限制骑兵的行动。同时,为方便向北部边境运输粮食,姜师度重开了东汉末曹操北征乌桓时兴修的平房渠,使海上运输变为内河漕运,极大地避免了海运的风险,后世也深得其利。神龙三年(707年),姜师度在贝州经城县(今河北巨鹿东),利用黄河故道排除洪涝。不久,他又在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州东南)引浮水开渠:一条下注毛氏河、一条下注漳河,用以灌溉农田。
开元(713-741年)初,姜师度迁任陕州刺史。位于州城西的太原仓,是江淮粮食运往京都长安的水陆中转站,地位十分重要。以往仓内粮食都是靠人力搬运到黄河边装船,费时费力。姜师度利用粮仓地势巧妙设计了1条倾斜地道,用木滑槽通到岸边,使仓米由高处顺着滑槽直接进入运船,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并节省了工费。开元二年(714年),姜师度在华州华阴(今属陕西)西开凿了用作排洪的敷水渠,排除了当地的水患。开元六年(718年),姜师度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河中府(治今山西蒲州)府尹,此时他已年近古稀。河中府境内有一著名的盐池,历代以来都是极重要的食盐供应地和财政来源之一。因地势极低很早就修筑了防洪工程。姜师度到任后遭遇大旱.盐池逐渐干涸,产量急剧下降。于是他组织兵民,开沟引水、设置盐屯,使盐池恢复生机,公私皆收其利。次年,他改任同州刺史,根据地形河流等特点开渠引洛水通灵陂,并在黄河上作堰导水,使近于废弃的灌溉工程得以重新使用,贫瘠的2000多亩废地成为上等田。之后,他又在长安城内开渠引水保证了城市供水和航运的需要。
姜师度一生致力于水利建设,为百姓造福,为国家谋利。《旧唐书》转为他立传,称赞“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渔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