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遵义行】踏红色足迹,汲奋进力量

来源:宜都分局 时间:2025-05-15 作者:杜兴强 责任编辑:王盼

前言:4月18日至21日、4月25日至28日,荆江局分两批前往贵州遵义开展“重走长征路 红色遵义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36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6名党员在结业仪式上作了交流发言。荆江水文网将推出“红色遵义行”专栏,陆续发表参加活动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谈谈大家的收获和感悟。今天推出第二篇,宜都分局杜兴强的“踏红色足迹,汲奋进力量”。


作为参加“重走长征路 红色遵义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这次学习之旅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信仰的淬炼。在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对党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水文事业的担当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一、遵义会议精神:照亮新时代的真理光芒

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对遵义会议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这场攸关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将会议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深入剖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二十多位与会者三天三夜的激烈探讨,四项重要决议的通过,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切除了教条主义的毒瘤,形成了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一伟大转折,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更开创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

当听到毛泽东同志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中央红军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时,我内心澎湃不已。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实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水文工作同样需要这种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遵义会议所彰显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水文人应当传承的宝贵品质。

二、少共国际师:青春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在参观少共国际师展馆前,我对这支特殊部队的了解有限。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支平均年龄仅18岁的年轻部队,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危急时刻临危受命,肩负起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重任。面对国民党精锐部队的飞机重炮,这些“娃娃兵”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展馆中那一张张稚嫩而坚毅的面庞,那一件件简陋的武器装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战士们为了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宁可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半步。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青春与信仰碰撞时的璀璨光芒。作为新时代的水文青年,我们虽不必经历枪林弹雨的考验,但同样需要把这种红色基因转化为奋进动力。在防汛抗旱的第一线,在河道勘测、水质监测的最前沿,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守护长江安澜贡献青春力量。

三、娄山关战役:钢铁意志的永恒赞歌

站在娄山关隘口,凛冽的山风仿佛带来了当年激战的回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同志的豪迈词句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见证了红三军团与黔军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红军将士在缺粮少弹、地形不利的情况下,以钢铁意志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1998年抗洪抢险中水文人的英勇表现。面对肆虐的洪峰,我们的前辈们用血肉之躯筑牢防线,在惊涛骇浪中抢测数据,用身体固定测量标杆。从“人在阵地在”到“人在数据在”,变化的只是斗争的形式,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顽强意志。无论是娄山关的烽火,还是98洪峰的巨浪,都彰显着中华儿女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伟大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水文人,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中勇挑重担。

四、传承红色基因,谱写水文新篇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弥足珍贵。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发展环境,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用心守护。作为长江水文人,我们要将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保障长江安澜、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最高追求。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水文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中尊重客观规律,用数据说话,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撑。要勇于创新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要像四渡赤水那样突破常规思维,创新工作方法。要强化责任担当,发扬“人在数据在”的优良传统,确保关键时刻测得准、报得出、用得上。

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水文人肩负着守护长江母亲河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水文传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