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安全】强化底线思维 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5-07-01 作者:丁良卓 责任编辑:何庐山

编者按:安全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须臾不可放松。在第 24 个全国 “安全生产月” 期间,荆江局推出 “一把手谈安全” 专题活动,特邀外业生产单位负责人围绕安全生产畅谈心得体会、分享实践经验。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全局职工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双提升,以更坚实的安全防线护航荆江水文事业稳健前行。本期推出第四篇,宜都分局丁良卓局长的《强化底线思维 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环环相扣,共同构筑安全屏障。其中,“处置机制”作为直面事故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效能直接检验前序机制的成效,是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应急处置中暴露出的“人员失灵”现象(如响应迟缓、决策失准、行动僵化),成为制约处置效能的关键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亟须从能力建设、指挥体系、信息通联、应急准备、复盘改进等五个维度构建立体化应对体系,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锻造应急铁军,强化人员能力建设

锤炼心理韧性,构建“模拟实战+案例复盘”双轨训练体系。通过高度仿真的沉浸式高压模拟,让应急人员在可控环境中反复锤炼,克服应激障碍,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抗逆力与应变力。深入剖析历史事故中的“人因失误”,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受错误决策的严重后果,强化风险敬畏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精进专业技能,推行“动态评估+导师传承”模式。定期开展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等深度测评,精准识别个体在危险源研判、事故定级、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能力短板,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实施“一对一”专家导师制,由资深从业者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传帮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的无缝融合与高效传承,快速提升职工安全素养。

二、打造智慧中枢,优化应急指挥体系

革新组织架构,推动指挥体系向“扁平化、高效化”转型。赋予现场一线指挥人员必要的临机决断权,确保应急响应与瞬息万变的事故态势同步,真正做到“现场情况即时响应、关键指令快速落地”。

赋能智能决策,建设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整合事故现场各类传感器实时数据,运用AI算法对常规重点领域灾害态势进行动态建模与推演分析,自动生成多套可行性处置方案,并精准模拟各方案可能引发的疏散效果、次生灾害风险等连锁反应。为指挥者提供科学、量化的决策依据,显著提升指挥的前瞻性与精准度。

三、畅通信息血脉,升级信息通联技术

构建韧性网络,打造融合卫星通信、4G/5G移动通信、短波通信等多种技术的复合型通信体系,形成多路并进、互为备份的网络架构。有效抵御单一网络因灾害、故障导致的中断风险,确保指挥调度指令与现场信息的实时、稳定传输。

配备智能终端,为一线应急人员配备集成卫星、4G/5G、短波、蓝牙等多通信模块的智能多模通信终端。该终端具备自动识别并切换最优通信链路的功能,在极端恶劣环境或网络受损情况下,仍能保障应急人员与指挥中心、协同团队间的不间断通信,为高效处置奠定信息基石。

四、夯实备战根基,完善应急准备机制

强化区域协同,建立跨区域应急资源联动共享网络。与周边社区、单位互助,搭建涵盖机械设备、医疗资源、交通运输等的共享平台,明确资源调用流程与权责边界,实现应急资源的快速集结与高效整合,提升区域协同救援合力。

普及数字应用,开发功能集成的应急管理手机APP。实时推送预警信息、智能规划动态避险路线、提供交互式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提升全员应急意识与参与度,实现应急知识普及、预警响应、避险行动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精准物资保障,立足水利行业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应急救援器材、专用设备及物资储备的种类与规模。建立标准化物资装备台账,落实专人负责,实施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深化演练实效,建立常态化、实战化应急演练与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多场景、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演练,模拟真实事故检验预案可行性。结合演练反馈和安全生产新形势,动态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持续优化响应流程、指挥协调机制及资源调配方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五、驱动闭环提升,深化事后复盘与改进

数据精准复盘,综合运用现场监控、无人机航拍、传感器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事故处置过程的三维时空模型,精准还原事件发展脉络,深度剖析各环节问题,特别是定位“人员失灵”、决策延误等关键节点,为复盘提供可视化、数据化支撑。

沉浸式回溯反思,借助虚拟现实(VR)或场景重现技术,组织处置人员以第一视角“重返”事故现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反思操作流程、沟通协作、资源调配等细节问题,挖掘潜在隐患。

制度迭代优化,基于复盘分析结论,启动应急预案及配套机制(如处置流程、资源配置规则、指挥调度规范)的动态修订程序。将复盘成果切实转化为制度性改进措施,实现应急处置机制的持续优化与螺旋式上升,为未来安全生产提供更科学、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处置机制是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运行成效的重要一环。只有系统性地消除“人员失灵”现象,全面提升应急响应的速度、决策的质量、行动的效率,才能有效驾驭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真正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安全防线。